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征求意见:2025建成有特色、有亮点的城市生命体,6个重大任务、24个重点工程、65个重点项目,并从空间、时间、运营三个不同维度,细化了实施策略

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近日在官网发布关于《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截至2023年8月30日。规划提出,以高标准建设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为总体目标,将广州打造成为全球数据要素市场核心枢纽、全国超大城市韧性智治标杆、湾区全龄友好温馨人民城市、全球先进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规划指出,广州是我国智慧城市首批试点城市,当前在智慧城市方向面临整体统筹建设力度不够品牌显现度不足,在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超大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距离国际一流智慧城市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规划提出六大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一是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更扎实的建设基础;二是升级城市运管中枢,打造更智能的城市大脑;三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更多元的数据生态;四是创新超大城市治理,实现更坚韧的穗城智治;五是推进数字全龄友好,完善更温暖的花城服务;六是引领发展数字经济,做优更开放的羊城产业。

规划明确,到 2025 年,广州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三年见成效” ,城市生命体雏形初显。基本建成有特色、有亮点的新型智慧城市;到2027 年,广州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五年大跃升” ,城市生命体正式运转。高效建成多层次、成体系的新型智慧城市,各大领域实现全面升级;展望 2035 年,全面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城市生命体机能健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智慧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优秀典范。

规划编制说明

编制背景

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亟需以规划为统领,全市“一盘棋”推进建设。《规划》依据《“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四五”规划》《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结合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编制。

2022年11-12月,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调研了19家重点单位,形成《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调研报告》。2023年1-2月,经过多轮研讨,编制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3-5月,先后征求市区两级71个部门、社会组织、基层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的意见,共收到95条意见,其中,完全采纳88条,部分采纳7条,已与部分采纳部门沟通一致,形成《规划》专家论证稿;7月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论证和完成风险评估。

主要内容

《规划》提出以高标准建设具有数字孪生特色的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为总体目标,将广州打造成为湾区全龄友好包容人民城市、全国超大城市韧性智治标杆、全球数据要素市场核心枢纽、国际领先科技创新发展高地。系统谋划了6个重大任务、24个重点工程、65个重点项目,并从空间、时间、运营三个不同维度,细化了实施策略,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保障措施,确保《规划》中的各项任务有效实施、落实到位。

创新点

《规划》借鉴学习了美国、新加坡、日本、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外先进地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充分结合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有侧重、有主次地考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智慧化需求,定位国际一流智慧城市,适度超前、合理部署相关任务和工程,形成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相互促进、协同生效的发展格局。

《规划》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彰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下的人文关怀,将包容、友好渗透到新型智慧城市各个领域,更好地满足港澳同胞、来穗人口、本地市民等不同群体对广州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的美好生活向往。

《规划》创新性提出基于系统思维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过程咨询,通过构建多主体紧密互动协作的组织架构,以“总体设计+全过程咨询+现代化管理+运营生态模式,统筹推动新型智慧城市集约、规范建设,实现长效、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规划正文:

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征求意见稿)

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2023年7月

 

前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人口快速上升、城市新旧治理模式交替、民生服务迭代升级、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有效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助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政策驱动下,各地纷纷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步伐,让城市更智慧、治理更高效、生活更便捷、经济更繁荣。

近年来,广州全面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先后出台《广州市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发展工作方案》《广州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四五”规划》《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智慧城市各领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全市智慧城市“重建设、轻运营”、数据“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等问题依然存在,且呈现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相互割裂、重复建设的现象。为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依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结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制定本规划。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发展现状

第二节问题挑战

第三节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架构设计

第一节  总体架构

第二节  应用架构

第三节  数据架构

第四节  安全架构

第五节  组织架构

第六节  实施架构

第四章  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

第一节  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更扎实的建设基础

第二节  升级城市运管中枢,打造更智能的城市大脑

第三节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更多元的数据生态

第四节  创新超大城市治理,实现更坚韧的穗城智治

第五节  推进数字全龄友好,完善更温暖的花城服务

第六节  引领发展数字经济,做优更开放的羊城产业

第五章  实施策略

第一节  以点带面,加快市区协同创新

第二节  分步实施,推动任务落地见效

第三节  多方参与,实现长效稳定运营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第二节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第三节完善评估评价体系

第四节加强品牌宣传推广

附件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广州是我国智慧城市首批试点城市,自2011年起,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近年来,广州以建设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为目标,高标准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三位一体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支撑平台、数据要素、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双千兆网络建设取得先发优势,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5G基站超7.64万座,实现街镇及以上5G网络全覆盖。通信网络枢纽地位突出,汇聚交换能力国内领先,黄埔区建成省内唯一的IPv41域名根镜像服务器,南沙区部署了华南唯一的国际IPv62根服务器。率先形成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广州)接入二级节点(23个)和标识注册量(32.9亿个)全国居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计算水平全国排名前列。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全国第三,在用数据中心70个、机架规模约20万个,有效支撑各领域数字化转型。

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支撑有力。截至2022年底,“穗智管”已对接35个市直部门共115个业务系统,接入视频信号超35万路,归集超76.1亿条城市运行数据,形成城市体征数据项1万多个,基本实现城市运行态势“一屏统观”。创新建立“人、企、地、物、政”五张城市基础要素全景图,实现基于地图的全市各类资源总览,构建空间分析服务能力,夯实地址数据基座,为城市运行相关管理部门和基层组织提供精细、精准的数据支撑。围绕城市运行管理各业务领域,建成了智慧党建、经济运行、一网通办、民生服务、医疗卫生、营商环境等24个应用主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走在全国前列。制定并发布了《广州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数据流动交易机制及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落实政府首席数据官(CDO)制度,以1个市级政务大数据中心、11个区级节点、N个部门节点为中心的“1+11+N”公共数据资源一体化格局初步建立。打造了逻辑统一、多点联动的城市大数据平台,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成,数据共享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日均交换数据量超9200万条,共开放1200多个公共数据集,数据总量超过1.5亿条。培育涵盖数据交易所、数据经纪人、数据服务商等主体的多元化数据流通生态,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在南沙区正式挂牌运营广州数据交易所,积极构建高效、规范、良好的数据交易市场生态。海珠区率先破题,在国内首创“数据经纪人”探索数据要素统计核算,推进数据资产入表。企业首席数据官建设不断推进,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域智能化城市治理模式加速升级。“网格化”一盘棋基层治理模式向智能化迈进,构建了纵向链接省级平安建设云平台,横向链接市一体化技术支撑体系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大城管”创新应用体系推动城市管理智能升级,在全国率先实现以视频智能分析实现“泥头车”超载运输等50多类城市管理问题自动抓拍、智能识别、一键派案。通用应用高效赋能基层公共安全保障工作,基于公安大数据搭建了重大警情预警、警情异常自动监测预警、重点人群精准防范、泥头车监管等预测预警模型。初步建成“精准计算路网、全面测量人车”的交通数字孪生环境,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与广州城市交通大脑试点平台,开展海珠示范区联创试点及全息路口试点,孵化“限时停车”“一键护航”等联合创新场景应用。生态环境智慧化治理持续推进,打造了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与预警,机动车排气遥感监测,河涌风险预警等应用,智慧排水被住建部列为“新城建”全国专项试点。全市应急管理指挥实现一盘棋、智能化,依托“应急大脑”初步实现一体化预报预警、指挥救援,应急处理过程可视化展示以及应急人员、物资、事件一张图全面掌握。智慧司法走在全国前列,广州仲裁委员会“打造全球首个商事争议解决ODR平台”入选商务部30个“外贸新业态优秀实践案例”之一,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优质法治服务的成功范本。

民生服务全面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务服务领域,打造了“穗好办”移动政务服务总门户,聚合全市5000多项企业和个人高频服务事项,线下创新推出“VR政务大厅”、无纸化导办服务、“云窗口”7试点应用,广州在2022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走在全国前列,排名“非常高”首位;教育领域,打造了全国首套4K超高清中小学线上课程资源“广州共享课堂”,探索推广智慧阅读、人工智能教育、智慧阳光评价等教育新模式;医疗领域,智慧医疗实现5G远程超声诊断、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签发、医院物流机器人配送、智慧药房等创新应用多个首次突破;养老领域,建设了全市统一的为老服务平台,推动了“家庭养老床位”“平安通”“助餐配餐”等一批应用场景落地;人社领域,“广州智慧仲裁院”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基于大数据的按病种分值付费、“互联网+医保”移动支付等医保数字化试点工作不断推进;文旅领域,VR、3D、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持续深化,景区、文化场馆等数字化转型水平日益提升。

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三年居第2位。数字产业化加速发展,形成了超千亿电子信息制造集群,入选首批“双智”试点城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网联汽车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首批培育对象;被评为“中国软件名城”,2022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6464亿元;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琶洲片区获批全省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方向)和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区块链企业超过400家。产业数字化成效显著,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接入二级节点和标识注册量居全国前列,被列为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之一;获批开展国家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和数字人民币使用试点;网络游戏规模居全国前列,直播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竞相涌现。区域数字化协同发展成效显著,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广深“双城联动”、广佛“极点带动”作用持续发挥,联合周边城市打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装备、高端医疗器械等三大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2年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在商务部开展的“2022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评估结果中,中国(广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连续两年位列第一档。

第二节  问题挑战

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虽然处在全国第一梯队,但受机构调整、顶层规划缺位等因素影响,全市智慧城市整体统筹建设力度不够、品牌显现度不足,在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超大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距离国际一流智慧城市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数字基建不平衡,距离全球顶尖差距较大。全市5G基站建设数量上广东省第一、全国领先,但2022年5G基站覆盖密度为10.28个/平方公里,远低于深圳(32.5个/平方公里);实现了中心城区和重要区域的5G网络覆盖,但部分农村地区、偏远地区覆盖水平仍有待提升。2022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行榜显示,天河二号超级计算中心算力全球排名第十位,低于江苏无锡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第七位),运算速度(61.44PFlop/s)远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Frontier系统(1102PFlop/s)。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所需要搭建的云、网、端等数字化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据《2022-2023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2年,广州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5,落后于北京、杭州、深圳和上海

集约建设程度低,条块分割现象普遍存在。“穗智管”平台、城市大数据平台、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时空信息云平台、城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等城市级共性支撑平台定位不清晰、系统错综复杂,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烟囱林立”等问题突出。同时,各部门基础信息系统重复建设、重复开发导致维护成本高、安全隐患大等问题。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在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交通治理、水务等城市管理各个领域,基础感知、监控设备的精度及密度等均达不到城市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的高标准要求,全市物联感知设备底数不清、数据共享复用率不够,多部门存在感知设备重复建设的现象。

数据利用不充分,相关标准规范有待完善。全市各部门核心业务元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资源共享标准规范不够完善,导致数据归集后的整合共享困难;政府数据开放程度较低,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发布的《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报告》显示,2022年,广州市在全国政府数据开放中处于第27名,同时,储存性、备份性的“冷数据”多,生产性、运营性的“热数据”少,导致数据可开发性受限;全市首席数据官、数据资产凭证、“数据海关”、数据经纪人等创新举措依旧处在探索阶段,数据资源实际开发利用成效尚不显著。此外,数据安全治理面临多重困境,如何有效保护个人隐私问题、防范数据泄露风险、解决数据流转的监测和溯源问题成为关注重点。

大城之治突破难,城市发展韧性有待增强。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2022年,常住人口达到1873.41万人,人口结构多元、社会矛盾多发、稳定风险多变、群众需求多样,导致社会治理压力点多面广。交通、环保等领域治理方式技术支撑不足,缺乏跨部门治理平台应用,大数据驱动的治理和监管模式尚在探索,跨部门、跨领域治理场景尚未“一屏”掌握,靶向治理、研判预见不够。此外,基层工作对上需完成各级政府部门下达的任务和指标,对下需要直接面对公众复杂的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街道社区对接上级各业务线条多达百余个系统,人员填报数据工作繁重,亟需全面整合垂直到街道社区的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基层服务业务系统。生态环保领域,臭氧前体物在线监测、PM2.5成分在线监测、水质自动监测存在覆盖不全、点位不足的短板。

民生服务短板多,距离群众需求仍有差距。政务服务方面,线上线下服务供给渠道标准不一的问题仍然存在,从群众角度出发的主动式、场景式服务严重不足,新兴技术的应用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教育方面,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仍不均衡,部分地区网络运行保障能力不足。医疗服务智能化不足,社区医院信息化水平较低,部分社区医院尚未接入预约系统、挂号就诊必须现场排队,同时特殊人群看病出行难,无障碍建设亟待提升。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广州文旅数字化总体规模相对较小,缺乏创新型龙头企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原创品牌和精品知识产权不足。全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养老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的意愿和热情。

运营模式不成熟,多元生态体系尚不健全。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面临业务运营难、应用推广不足及后期维护不够等困难,虽已组建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市级建设运营机构,但具体信息化项目运营未采取差异化管理,依托各项数据进行信息化项目精准分析不到位,运营专业性仍有待提升。数字化建设资金缺乏,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不足,目前未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智慧城市创新运营,城市数据资源和信息共享缺乏专业运营。同时,智慧城市涉及智慧灯杆、物联感知体系等方面,目前还缺乏统一建设运营,建成后项目可持续发展模式不完善,成熟商业模式及市场企业持续稳定的生态模式仍然有待挖掘。

第三节  面临形势

全球城市化进程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推进,为了应对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各国大力投资建设智慧城市。在数字技术、新型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等因素驱动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塑城市发展新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数字技术发展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动能。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未来网络、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3.5 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08126亿元,同比增长11.2%。信息技术产品创新迭代不断加快,面向教育、医疗、养老、交通、能源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持续涌现,汽车电子、智能可穿戴等新产品发展取得扎实成效,元宇宙、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应用场景丰富用户体验。新型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浪潮推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走向跨界融合、集成创新、深度应用的新阶段。广州创新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广阔,应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变革,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趁势而上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和城市能级提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新基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是支撑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的战略性基石,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打造中长期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先导性布局,也是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体部署推进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广州作为国家首批创建“新城建”试点城市、国家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试点城市和“双智”试点城市,要抢抓新基建先机,加快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和更新改造,打通经济社会发展“大动脉”,夯实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底座。

数据要素融合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引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构建两级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推动数据要素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推进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数据要素价值的发挥,推动数据要素赋能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为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广州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新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在城镇化进程、人口结构、职业结构、劳动力供给、收入分配、消费方式等领域都出现了一些积极的重要转折点,对社会治理形势产生深刻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提出要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造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广州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海量要素资源集聚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安全隐患和治理难题。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广州需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窗口示范作用,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发展韧性,助力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重塑数字时代城市竞争新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建设为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处于我国沿海开放前沿,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但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还存在一定差距。而推进智慧城市群建设,有助于释放粤港澳互联互通产生的聚合效应,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协调性、包容性,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世界级湾区齐首并肩。在政策环境及需求的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显著加快,香港、澳门两地注重科技创新、市民体验以及绿色环保;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市围绕基础设施、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等领域全面布局。2022年9月,广东省深改委印发《广州、深圳、佛山、中山市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四个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将持续加码。此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互联互通需求日益强烈,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助于广州释放主引擎效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紧扣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国家战略建设要求,围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机遇,传承弘扬千年羊城根脉,以高标准建设具有数字孪生特色的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为总体目标,以数字设施和基础平台集约建设为支撑点,以数据要素流通应用为关键点,以城市智能化运行和市民便捷化生活为落脚点,以数实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突破点,深入推动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全面释放数字化发展动力,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使命任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广州”新篇章。

第二节  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目标导向。坚持把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积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升城市精准治理水平,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居民和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

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加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促进部门协同联动、条块有机结合,推动共性基础领域平台统建共用,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提升智慧城市发展整体效能。

突出重点,创新发展。抓好民生关切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决策、治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城市治理和服务方式、模式、理念创新,为全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树立新标杆。

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开放合作,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活力。破除不利于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实现城市多元共建共治共享。

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建设全要素、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技术路线。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广州“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的目标愿景,加快释放数字化转型动能,力争将广州打造成为湾区全龄友好包容人民城市、全国超大城市韧性智治标杆、全球数据要素市场核心枢纽、国际领先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湾区全龄友好包容人民城市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彰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下的人文关怀,以满足全年龄段人群多层次需求及弱势群体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综合利用各类数字技术促进民生领域供给能力提升和供给方式创新,让智慧政务服务更加便民惠企,让智慧教育服务更加个性有趣,让智慧人社服务更加便捷高效,让智慧医疗服务更加优质均衡,让智慧养老服务更加多元可及,让智慧文旅服务更加突显特色,让智慧体育服务更加健全完善,更好地满足港澳同胞、来穗人口、本地市民等不同群体对广州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的美好生活向往。

全国超大城市韧性智治标杆坚持以防为主、平战结合,研究把握广州超大城市运行规律,以城中村治理为突破口,综合利用各类数字技术全面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主动感知、智能预测和指挥调度能力,在极端天气、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剧烈经济波动等重大灾害和事件冲击下,做到事前预控决策、事中精准应对、事后高效补救,最快速度恢复城市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有空间、有弹性、有储备,为市民营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为企业打造良好有序的发展环境。

全球数据要素市场核心枢纽充分发挥广州通信网络枢纽、国际信息枢纽地位及资源集散优势,持续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大力推进广州数据交易所建设,深化首席数据官、数据资产凭证、数据要素统计核算、“数据海关”、数据经纪人等创新举措,在数据授权运营、数据规范高效交易、数据安全合规有序跨境流通等方面先试先行,支持各领域充分挖掘数据应用场景,盘活政府和市场主体海量数据资源,打造立足广州、通达湾区、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数据要素市场核心枢纽。

国际领先科技创新发展高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彰显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作用,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加大创新应用、优化创新环境上锐意进取,突破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现代化全面部署创新链,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支撑赋能作用,更好地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和未来城市发展挑战,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构建具有数字孪生特色的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形成以数字基建为基础骨架、以数据要素为神经脉络、以城市大脑为核心中枢,以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经济发展为活力细胞的智慧城市生命体

2025年,广州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三年见成效,城市生命体雏形初显。基本建成有特色、有亮点的新型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实现靶向突破,千兆光网、绿色数据中心、全域感知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区协同、应用协同的城市大脑建设体系有序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流通交易等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阶段成效,城中村治理、交通治理、生态环保等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民生关切领域服务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数实融合、数字湾区合作等方面持续推进,智慧城市运行机制和运营模式基本建立,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7年,广州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五年大跃升,城市生命体正式运转。高效建成多层次、成体系的新型智慧城市,各大领域实现全面升级,新型基础设施更加扎实,城市大脑运行更加智能,数据要素生态更加多元,城市治理能力更加坚韧,智慧民生服务更加温暖,数字经济发展更加开放,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运行机制和运营模式协同顺畅,让更多现代化、数字化发展成果高效、直接惠及企业和市民,社会对广州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需求度显著提升。

数字基建高标准建设。双千兆网络标杆城市加快推进,率先建成“高低频结合”5G网络,形成泛在互联、智能高效、安全可控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广州通信网络核心枢纽功能显著提升,完成中国广电700兆5G核心网华南节点、南沙IPv6根服务器等核心交换设施建设,形成世界一流的算力服务高地。交通、能源、水务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速推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基建融合应用标杆城市

城市大脑高智能运行。建成集运行监测、预警预测、协同联动、决策支持、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城市大脑,市-区两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高效运转,以技术、数据、场景驱动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表达、智能化决策,全面实现各级各部门智慧应用与指挥调度的横向互联、纵向贯通及条块协同,全面赋能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等各大应用领域,为广州超大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业务支撑。

数据要素高价值应用。全域数据高效汇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引领全国发展,数据要素高效有序安全流通,率先构建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数据要素市场生态体系,实现数据要素赋能千行百业,全力助推广州数字经济腾飞、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治理高水平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城市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成效显著,治安防控、应急指挥、交通调度、生态治理、市场监管、法制建设等实现灵敏感知、智能分析、协同处置,视频监控智能分析、全息感知路口等特色应用进一步深化,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韧性智治新路径。

民生服务高品质升级。智慧政务服务水平达到全球领先,实现从“申请式”“大众化”服务向“主动式”“个性化”服务转变。教育、人社等领域全方位数字服务体系趋于完善,人才创新成长环境更优质。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助残等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大都市包容性全面提升。以数字技术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深度融合,面向世界的国际消费中心基本建成。公共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形成高效精准、均衡普惠、包容友好的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生活更美好、更便捷。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关键薄弱环节实现系统性突破,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加深,数字技术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广州智造”“广州创造”的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专精特新”企业竞相涌现,成功打造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新高地。

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城市生命体机能健全,以数字孪生、AI大模型、云宇宙、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等领域全面融合、深度应用,政府形成善政慧治的运行管理体系,市民享有温馨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企业拥有优质高效的创新发展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智慧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以制度、算法、创新驱动城市业务优化再造、解耦重构,广州城市枢纽功能与地位更加强大稳固,资源集聚辐射能力持续释放,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优秀典范,有力支撑广州朝着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阔步迈进。

表1  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核心目标

重点领域 核心指标 2022 2025 2027
 

 

 

数字基建

5G基站数(万座) 7.64 10 12
10G-PON及以上端口数(万个) 20 40
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万个) 20 60 80
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 70 85
充换电设施数量(个/万人) 27 120 160
 

 

 

 

 

 

城市大脑

“一网统管”行业覆盖率(%) 90 95
电子证照用证率(%) 35 80 90
政府部门电子印章覆盖率(%) 95 98 99
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与市级智慧城市类平台的对接完成率(%)  

57

 

100

 

100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涉空间治理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空间数据基底的覆盖率(%)  

 

80

 

90

 

 

 

 

数据要素

公共数据汇聚率(%) 95 100
非公共数据接入量(亿条) 1.2 5
广州数据交易所交易成交量(亿) 5 30 50
数据服务/产品数量(个) 200 400
数据应用场景数量(个) 300 500
城市治理 试点智能建造项目(个) >20 >25
视频智能分析支撑城市治理应用场景数量(个)  

50

 

60

 

65

基于CIM的智慧社区园区运营示范项目(个) 4 8 10
 

 

 

 

民生服务

“穗好办”日活跃用户数(万名) 9.6 20 25
“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数量(件) 467 500 600
申领电子社会保障卡人口覆盖率

(%)

 

 

75

 

85

智慧校园(个) 97 200 250
电子病历应用率(%) 70 85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6100 7000 8000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2.6

 

15

 

16

软件业务收入(亿元) 6464 8000 10000
规上企业上云上平台率(%) 80 90

 

第三章  架构设计

第一节  总体架构

秉承“数据融通、流程再造、决策辅助、效能提升”的设计理念,坚持全市统筹规划、整体布局、集约部署、协同联动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集“数字新基础—数据新要素—智能新大脑—智慧新应用—发展新机制”为一体的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架构,支撑实现国际一流智慧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及定位。

0edfe00671e5f18ed34cef568d7aca2e图1  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架构

数字新基础。指以网络基础设施、存算基础设施及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数字基础设施。通过超前部署5G、千兆光网、互联网交换中心等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系统升级、优化布局下一代数据中心,构建云边协同的存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物联感知、智慧管网、智慧灯杆等融合基础设施,筑牢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智能新大脑。指依托“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等信息化、数字化基础,统筹建设市-区两级协同的智慧城市运行中心,综合提升技术、业务等共性支撑能力,支持各部门应用系统实现快速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城市运行监测、预警预测、协同联动、决策支持、指挥调度。

数据新要素。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器”作用,推动数据要素全流程改革创新,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数据流牵引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双向链接、虚实融合,系统推进数据要素制度、数据治理能力、数据要素流通、数据要素生态、数据安全防护等方面创新提升,推动“一网知数”“一树治数”“一门用数”,全面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智慧新应用。指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三大板块的智慧新应用。城市治理领域,围绕数字孪生规划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基层治理、全域服务治理等方面,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民生服务领域,围绕湾区包容温馨人民城市的发展定位,统筹推动各项民生服务升级,打造全龄友好的数字生活新体验。产业经济领域,要发挥广州战略区位优势,汇聚融通各类创新要素,加快推进数实融合,提升广州开放型数字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

发展新机制。指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保障机制和运营机制。保障机制方面,要建立更为高效、顺畅、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完善资金支持、评估评价等配套措施,全方位保障广州新型智慧城市有序推进。运营机制方面,要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生态,实现从以建为主到长效运营的战略转向,推动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围绕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要加快推动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融合,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融合,数据要素与业务流程融合三个融合

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融合。加强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各系统云端融合互通,积极探索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融合应用,形成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相互促进、协同生效的发展格局,提升广州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融合。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从行业应用、社会需求的角度逐渐深入,推动技术与场景双向融合创新,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数据要素与业务流程融合。加快智慧城市相关联业务数据一体化建设,以数据赋能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以具体业务推动数据分析方法的创新和变革,最终实现数据要素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

第二节  应用架构

依据各部门现有应用系统建设现状和需求,结合城市业务架构及数据架构要求,以智慧城市用户侧个性化需求为牵引,以政府部门业务系统整合为支撑,统筹设计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架构,识别可复用或者共用的系统及应用模块,有效避免各部门信息系统重复建设、过度建设等现象。

81dec84136b4bfec965265c29296e57f图2  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架构

数据层基础应用系统。依托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进一步明确政务大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统一开放平台、视频云平台、物联感知体系管理服务平台、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数据交易平台(广州数据交易所)等各大数据要素相关平台间的关系,全面推动数据资源统筹汇聚、高效治理、融合应用。

城市级综合应用系统。通过构建全市统一的城市大脑,为区级城市大脑提供模型、算法等共性服务,为各部门建设本级特色应用系统提供共性支撑。各区按照全市统一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按需部署建设区级城市大脑。城市大脑主要开展跨部门、综合性应用场景建设,不取代行业部门专业应用系统。

行业级部门应用系统。各部门应全面梳理已有业务系统,整合建设内容重复、功能相近的“影子”系统,将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为一个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大系统”,并加强与城市大脑的对接,实现各层级系统纵向互联互通、各协同系统横向互联互通,减少系统重复建设、数据重复上传和多级维护造成的资源浪费。

第三节  数据架构

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数据架构遵循全面感知、全面汇聚、全面融合的设计原则,围绕数据采集、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要素流通、数据应用各层面,完善数据要市场制度,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化价值。在以行政为主导的一级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完善公共数据治理体系,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现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化,促进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在以市场竞争为主的二级数据要素市场,构建以数据交易所、数据经纪人、数据服务商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等主体的多元化数据流通生态,有序开展数据跨境流通,推动数据规模化应用、价值释放与再创造。

e412341e22b2828f485878252fa72f36图3  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数据架构

数据采集层面。利用传感器、摄像头、RFID(无线射频识别)、手工录入等方式采集数据;通过职能数据清单13,明确部门数据采集任务,对政务数据进行全面采集,确保数据应归尽归;加快推动互联网数据、金融数据、科研数据等社会数据的归集共享。

数据资源层面。通过1个市级政务大数据中心、11个区级节点、N个部门节点的对接,进一步完善全市“1+11+N”公共数据资源一体化格局,对内基于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各业务部门数据共享共用;对外基于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实现政府数据的对外开放。基于政务大数据中心中台,建立数据分层分级治理体系,汇聚政务服务事项、电子证照、物联感知等数据,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物联感知数据等主题数据库和应急防控等专题数据库。通过建设全市统一的物联感知体系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全域物联感知数据的统一汇聚,为市域治理和应急处置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将视频云平台、物联感知体系运营管理服务平台等感知数据与政务大数据中心进行有效对接,促进数据共享共用。

数据资产层面。提供数据资产管理、数据资产登记和数据资产服务等服务。其中,数据资产管理是对已有数据资产进行沉淀和全生命周期管理,过期或者不符合现状的资产进行清理与迭代更新;数据资产登记是对已形成的数据资产进行合规登记,为数据资产流通和应用提供支持;数据资产服务是对数据工具、模型、算法、标签等进行统一管理与服务,基于沉淀的数据资产进行高效开发利用。

数据要素流通层面。面向数据要素流通过程中进行数据开发、运营与消费的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数据要素流通过程中的各类数据,打通公共数据、非公共数据安全接入输出通道,为供需对接搭台牵线,为建设供需两旺、繁荣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奠定基础。

数据应用层面。以数据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公共数据、非公共数据的跨领域、跨层级、跨行业、跨地域、跨业务的融合应用,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等领域打造一批数据要素应用场景示范,以数据驱动城市治理可视、可知、可控、可预测,以数据驱动民生服务由普适化转向定制化、个性化、多样化,以数据驱动产业结构转型、生产率提高以及服务模式创新。

第四节  安全架构

参考《GB∕T37971-2019信息安全技术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框架》,从总体安全战略、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安全运营体系和安全支撑体系五个方面构建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框架。

b825e9c6d31bc3148f25f08a5ff432c0图4  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安全架构

总体安全策略。新型智慧城市总体安全策略是智慧城市安全运行及网络安全治理的基础,指导和约束智慧城市安全管理、技术、建设与运营活动。智慧城市总体安全策略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

安全管理体系。新型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体系是新型智慧城市安全规划、管理、建设与运营有序进行的前提,为新型智慧城市安全技术防护提供策略,组织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管理、协调监督和评价改进。

安全技术体系。新型智慧城市安全技术体系为建立新型智慧城市纵深防御体系,在融合设施、通信设施、存算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五个层次分别部署安全技术防御措施,为智慧城市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提供产品和服务,动态应对新型智慧城市安全风险,确保智慧城市能够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安全运营体系。新型智慧城市安全运营体系是指按照智慧城市安全总体规划和管理要求,实施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开发、采购、集成、组建、配置及测试,对智慧城市信息系统运行状态的维护、监测,对安全事件的报告、应急处置、恢复,确保并维持智慧城市的各项业务安全有序运行。

安全支撑体系。新型智慧城市安全支撑体系是由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和安全基础服务安全组成。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包括密码管理、身份管理、证书管理、防火墙等。安全基础服务安全包括等级保护、安全评测、安全认证、安全设计等。

第五节  组织架构

构建涵盖“一个领导小组+一个统筹机构+一个市民共建渠道+一个供需对接平台+一套市场化参与机制+一套重点项目统筹机制”的“六个一”组织架构

d8010689232ea9fea7c24648ba4300e6图5  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组织架构

一个领导小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实行市委书记和市长双重组长制,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研究解决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全局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和有关事项。

一个统筹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统筹智慧城市规划、整合建设共性支撑能力、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并定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动态评估。

一个市民共建渠道:依托“广州发布”等政府官方渠道,定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征集活动,定期开展智慧城市市民满意度调查,为智慧城市滚动规划、重点项目部署提供依据。

一个供需对接平台: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将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作为创新应用供需对接,在供给侧对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应用场景建设“揭榜挂帅”、联合创新等工作,在需求侧对接市各局委办、各区政府,梳理各类应用场景建设需求。

一套市场化参与机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广泛吸引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力量,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各市场主体向政府部门提供创新应用服务,政府部门向市场主体提供数据专区、能力开放平台等共性支撑,构建活跃的创新产业生态。

一套重点项目统筹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智慧城市各领域重点项目的立项审批,跟踪建设进展情况。市各局委办、各区政府依据职能推动智慧城市各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共性支撑需求,同时,充分对接“粤复用”平台、城市大脑,抽取已建平台基础能力,充实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共性支撑能力体系。

第六节  实施架构

探索以工程化总体设计的机制创新和技术突破为抓手,从战略构想、架构设计、系统研发、运维管理、效果评估等全链条统筹考虑,有效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各自为政、系统烟囱、重复建设等问题。

0738e8c294f5dfe5ec739d84c6bc4c20图6  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实施架构

总体设计专班:总体设计专班由项目需求方、总体设计商、集成商、建设方等项目利益相关方共同组建,以专班形式半封闭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总体设计,避免大型复杂信息系统设计与建设脱节、功能重复开发建设等现象。

工程集成商:探索采用系统工程组织方式,将业务相近的项目进行集成,由工程集成商负责统筹具体项目的建设实施。总体设计专班及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机构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指导,避免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偏差。

全过程工程咨询:由需求方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围绕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建设准备阶段、工程建设阶段、项目运营维护阶段、项目评估评价阶段等项目全生命周期,开展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评估、方案设计、招标采购、工程监理、工程验收、日常运维、运营管理、评估评价等工程咨询服务。

第四章  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

第一节 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更扎实的建设基础

以网络基础设施、存算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建设双千兆网络标杆城市,积极构建全球网络汇聚中心,加快能源、交通、水务等传统设施数智化改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存算枢纽,建设世界一流的算力服务高地,进一步提升广州信息核心枢纽地位,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    建设千兆光网标杆城市

加快建设双千兆网络标杆城市。深化5G试点城市建设,全面建设5G独立组网(SA),逐步构建多频段协同发展的5G网络体系,实现5G网络城乡全覆盖。建设面向5G技术的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示范区,扩大5G专网在政务服务、车联网、垂直行业等重点领域的覆盖面,推进数字集群5G融合宽带化演进,加快打造第五代移动通信(5G)应用示范标杆城市。加快2G、3G网络退网,统筹4G与5G网络协同发展。建设高水平全光网城市,持续扩大千兆光纤网络覆盖范围,有序推进千兆宽带进住宅小区、商务楼宇和各类园区,打造双千兆网络标杆市。

积极构建全球网络汇聚中心。持续推进骨干网和城域网扩容升级,推动广州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核心节点、国际互联网根服务器镜像节点等新型国际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与国际海缆网络连接,加强广州与国内其他省市骨干直联点协同,探索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14,大幅提升广州通信网络交汇能力,巩固升级国际通信枢纽地位。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动跨境数据安全流动。加快网络、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CDN)15、云服务等基础设施IPv6升级改造,提升IPv6网络性能和服务水平。

探索建设前沿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量子安全通信示范网建设,参加国家层面部署推动的广佛肇量子安全通信示范网和粤港澳量子通信骨干网建设。探索推进量子信息技术在保障基础设施安全运行、信息与网络安全、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应用。前瞻布局卫星互联网、6G等未来网络,推动卫星互联网在航运、航天、车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加强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区块链实验室、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

专栏千兆光网标杆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建设国际5G标杆城市。优化5G基站布局,加快5G独立组网(SA)规模化部署,优先完成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港口、交通枢纽、高等学校、热点景区等重点区域的室外5G网络覆盖。优化城区室内5G网络覆盖,重点加强交通枢纽、大型体育场馆、景点等流量密集区域深度覆盖。加快部署中国广电700兆赫兹5G核心网华南中心节点,同步推进700MHz5G网络建设,建成“高低频结合、城乡全覆盖”的5G主体网络。支持广州电信、广州移动、广州联通、珠江数码等电信运营企业在电网、公安、卫生健康、应急管理、船舶、石化、轨道交通、专业园区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建设5G专网。开展5G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布局建设番禺“5G+智能网联汽车”、白云“5G+智慧物流”等多个应用产业园,打造5G应用集散地、创新桥头堡。(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建设高水平全光网城市。加速光纤网络扩容,持续推进“光纤到户”,建设“千兆城市”“百兆乡村”,逐步扩大千兆光网覆盖面,新一代面向千兆业务的无源光网络设备部署,满足千兆宽带业务发展需求。实施光纤到户改造工程,加快老旧线路的改造升级,减少信息基础设施城乡差异。积极谋划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推动超高清视频逐步普及,率先建成以 4K/8K 超高清应用为标志的新数字家庭示范区。(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2.加快打造国际信息枢纽城市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存算枢纽。积极推进高密度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布局,引导数据中心向规模化、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支持中国电信粤港澳大湾区5G云计算中心、广州云谷二期数据中心等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中心集群。优先在商业区、产业集聚区、人口密集区等地布局集内容、网络、存储、计算于一体的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形成“云边协同”一体化的算力设施。大力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存量“老旧小散”数据中心改造升级,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格局。

建设世界一流的算力服务高地。大力推动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琶洲智算中心建设,形成规模化先进算力供给能力,为粤港澳企业提供普惠人工智能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构建区域高速互联、智能高效的算力资源协同调度体系,对内协同韶关及其他地市,对外协同京津冀、长三角、西部等国家枢纽节点,率先开展跨区域算力资源调度。探索超导计算、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生物计算等新型计算体系。推动通用化和行业性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在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及水利、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政务等领域形成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

专栏2 国际信息枢纽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完善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中心。深化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运营扩容,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服务体系,打造算力服务、应用创新孵化、产业融合赋能、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五大赋能平台,集聚企业、人才、技术、政策、资本等产业生态资源,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引擎,助力城市数智化转型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3. 探索全域智能感知城市

完善城市物联感知网络。采用“一网双平面”设计,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升级建设城市感知网络,为各类感知数据的传输、汇聚、处理和分发提供安全可靠的传输通道。以道路视频传输网络和交通信号传输网络等为基础,进行网络整合、补充、扩展,建设城市道路感知网络,为道路城市影像数据和城市脉搏数据的汇聚传输提供核心支撑。对视频专网进行升级扩容,打造全市视频数据传输和汇聚的专用网络,面向全市提供视频服务。继续保持和维系700MHz现网,加快建设1.4GHz频段无线宽带专网,率先探索打造以1.4GHz频段为主的全省无线政务专网。加快城市公用感知网络建设,支持NB-IoT16等向4G、5G网络跃迁,构建低中高速移动物联网协同发展综合生态体系。

统筹打造城市物联感知体系。梳理编制广州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标准及运营管理规范,推动将行业物联网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制定跨部门、跨厂商、跨行业的统一平台规范。建设物联感知体系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物联网感知设备台账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感知体系。大力培育数据运营商,组建物联感知产业联盟,构建物联感知数据完整的生态链。借助广州数据交易所,构建涵盖城市管理、车载网等专业领域的物联网数据要素清单,探索物联感知数据交易。

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应用基础设施的规划实施,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打破条线分割,解决基础设施行业不互通、部门不互通的问题。面向关系供给侧改革的生产侧领域,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设施,畅通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全国领先的工业互联网。面向能源、交通、水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侧领域,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水平。面向水电、煤气、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关系公共服务的民生侧领域,构建先进普惠、智能协作的生活服务数字化融合设施,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专栏3全域智能感知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开展智慧道路建设,推进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智能化试点改造,推动道路数字化和车路协同示范应用。依托黄埔、南沙、番禺、花都、海珠等区域的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应用示范,推动基于C-V2X ( Cellular Vehicle to Everything ) "车联网支撑的智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道路测试和示范运营中的多种应用场景需求,围绕智能汽车基础地图增量更新快速审查、动态地图汇聚等数据与技术服务,推进智能汽车基础地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智慧机场建设,围绕智能机位分配、射频识别行李跟踪等智能服务,加快白云国际机场全生命周期智慧化改造,打造国内领先的智慧机场。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深化南沙港智能化示范港区建设,推动南沙港区四期集装箱智能化码头建设,提升广州港口、巷道智能化水平。

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开展自动驾驶、智能物流配送、智能环卫清扫等场景试点示范。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空港委、市港务局、南沙区政府,建设周期:2023-2027年)

建设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加快电网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110千伏光谱、猎桥、裕丰等智能变电站建设,支持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工程。推进人工智能与电网深度融合,扩大输电线路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提高电网输、变、配、用电侧的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推动开展智能微网、储能等新型能源系统等应用示范。加强居民小区、商业楼宇等重点区域充换电设施部署,建设全市统一充电设施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全国智慧充电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广东电网公司、市供电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完善智慧水务新型基础设施。加大供排水监测感知体系覆盖,完善雨量、水位、流量、水质等智能监测设施,建立覆盖全面、智能感知的一体化水利感知网。统筹实施广州市智慧排水项目、广州水务一体化平台等信息化项目,构建互联协同的排水和水利防灾减灾综合应用体系,打造广州“水务一张图”。加快智慧排水信息化系统建设,在“排水设施一张图”的基础上,组建实时反馈管网运行状况的动态“排水管网运行图”,部署一批排水智能化感知设备,提升排水系统智慧化水平。(牵头单位:市水务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建设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数字家庭建设,构建完备的数字家庭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房地产开发、产品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有序发展的数字家庭产业生态,提升市民居住品质。优先围绕交通要道、产业园区、风景区等重点公共场所,建设集市政照明、道路监控、交通信号、通信基站、环保监测、充电桩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杆柱,减少多杆林立乱象,减轻道路空间资源压力。在道路桥梁、水务、燃气、热力、管廊、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布设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传感器。依托物联感知体系管理服务平台,对桥梁病害、水气热压力、流量、环境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和大数据分析,推进城市生命线在线评估、自动报警。加快部署新型智能终端,推进智能快件箱等物流仓储设施智能升级建设,支持在商务楼宇、产业园区等设置智能取餐柜。(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城市执法和综合管理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邮政管理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4.  筑牢城市网络安全屏障

强化安全管理保障。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风险评估预警通报、应急处置和考核评估制度,健全网络安全统筹协同工作机制,加快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指导监管责任。全面落实网络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要求,推动安全与应用协调发展。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政府与企业网络信息共享机制,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持续开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保护定期检查,深入推进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

加强安全技术防护。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安全测评、应急管理、电子认证等安全制度,建立健全“防御、监测、打击、治理、评估”五位一体的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强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站安全防护和集约化管理,组织开展对党政机关、重点行业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检查和分项评估,逐步实现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先评估后使用。完善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和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加密、认证、审计、网络隔离、应用和系统防护等多重手段,实现对数据资源的监管、运营和配置功能,保障数据和应用安全。开展主动防御试点,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水平。加强信息安全审计,引导各部门数据生产、加工和消费链路部署在可监控的安全环境中,为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提供整体安全防护。

提升安全运营能力。健全安全监测预警机制、风险评估机制、信息通报机制,推进网络安全培训和宣传工作,加强人员安全管理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构建多方参与、权责明晰、第三方建设运维的长效机制。依托广州数字安全运营中心,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重要网站的监测预警和安全检查,开展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分析研判和安全漏洞的关联分析,切实增强网络安全预警和防御能力。组织“粤盾”网络安全攻防演练,突出常态化网络与数据防护,用好演练成果,切实提升各级各部门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落实国产密码应用“三同步,一评估”要求,建设完善密码保障系统,实施国产密码安全性改造,统筹城市密码设施、身份认证、可信软硬件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4  城市网络安全建设重点工程

建设广州数字安全运营中心。构建全市数字安全“一盘棋”格局,聚焦政务外网骨干网、云上业务系统运行环境、政务外网接入边界、主机终端、云上云下业务系统、整体安全运营六大领域,搭建网络安全综合监管平台,进一步完善数字安全运营中心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打造了集约化、立体化的安全技术体系,推动实现网络安全全天候、全方位感知和有效防护。

充分发挥政府需求的牵引带动作用,加强数字安全产业规划布局,吸引数字安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构建引领性安全产业生态。

(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第二节 升级城市运管中枢,打造更智能的城市大脑

在全省“一网统管”建设框架下,基于“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及各部门系统平台建设基础,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的方式,统筹建设全市“一网统管”平台即广州市城市大脑,支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等领域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

1. 健全城市大脑协同运行机制

建设市区两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充分对接12345热线、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综治中心管理系统等,聚焦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跨领域事件主动发现、智能分拨、高效处置,建设面向城市统筹指挥的市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面向实战处置的区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市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依托“穗智管”城市运行中心实体大厅建设,支持市级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事项协调处置。区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充分对接市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依托各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基础建设,支持区级跨部门、跨街镇、跨层级事项协调处置。

完善一网统管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研究出台“一网统管”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体制机制,明确“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内容。建立完善“大屏观态势”“中屏管处置”“小屏做执行”的协同联动管理机制,推进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大屏”实现综合分析展示,各部门业务“中屏”处置流转具体业务事件,基层手机端APP“小屏”采集上报信息、接办各类事件、查阅调度事件,实现各部门高效协同、各层级行动一致、各事件闭环处置。

专栏5  城市大脑协同运行机制重点工程

升级完善市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市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依托“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和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实体大厅建设,通过纵向横向、现实虚拟的全域协同联动,促进业务流程优化、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实现市本级事项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共治和高效服务。(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4-2025年)

支持打造区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区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依托各区信息化数字化基础建设,向上联通市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向下对接街道城市运行与应急指挥中心、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等,实现区级事项协同联动处置。(牵头单位:各区人民政府,建设周期:2023-2027年)

2.构建业务与技术能力总枢纽

推动数字资源智能化管理。对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算法组件等数字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形成全市数字资源智能化“总账本”,全面掌握各领域、各条线创新及特色应用,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建设。依托城市大脑,推动共性知识、算法、模型等数字资源的统一管理,各部门依申请享受“购物车式”应用服务。

推动业务服务集约化调度。依托城市大脑,对接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支付平台、电子证照系统、时空信息云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政务服务版)、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等各部门已建业务平台,集成各平台数据服务接口和功能服务接口,通过构建开发工具集和微服务框架,集约高效地为各部门系统提供城市信息模型、底图服务、信用信息、身份认证、非税支付、电子证照等业务应用服务。强化各业务支撑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推动城市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的全场景业务融合。完善及推广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完善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政务服务版),进一步夯实智慧城市空间底座,为各部门业务应用提供数据准、时效新的空间基底。

推进共性技术赋能平台建设。围绕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各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加快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可视化、低代码等技术赋能平台建设,提高各部门系统平台技术能力共建共享水平,为各应用专题建设和接入提供标准、灵活、开放的支撑能力。依托技术赋能平台建设,加快营造技术和应用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生态,重点加强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等领域中的创新应用。

专栏6     城市大脑业务与技术能力提升重点工程

提高电子证照系统应用水平。持续扩大电子证照种类和数量,建立实体证照和电子证照同步管理机制,推动电子证照库全量、实时归集,实现证照类材料在线核验和高效调用。建立健全电子证照数据质量问题异议、投诉处理机制和快速校核更新工作流程,提升电子证照数据可用性。在保证安全可控前提下,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的社会化应用。(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完善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政务服务版)。持续丰富完善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政务服务版)各类数据和功能服务,不断提高空间底座支撑服务能力。以南沙先行启动区开展实景三维建设试点,逐步构建实景三维广州数字空间底座,赋能自然资源管理,全方位支撑推进广州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不断提升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将城市基础数据资源按统一标准在底图上进行叠加,形成城市级统一数字底图和数据资产。加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与市级智慧城市类平台对接,推动基于CIM基础平台的应用场景建设,重点推动BIM、CIM等新技术在新基建、新城建中落地应用。(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建设人工智能基础平台。基于典型应用场景打造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基础平台,集成人工智能大模型服务能力,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算法库、公共模型库,实现算法、模型等资源的统一管理、集约共享,通过标准接口服务方式,提供视频图像智能分析、自然语言处理、语言智能问答、多语言机器翻译等基础服务。(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4-2026年)

促进视频云平台高效应用。满足未来城市视频监控应用不断发展和海量视频存储的建设、维护需求,促进部门视频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全市统一的视频信息资源库,赋能城市应急、治安、交通、城管、环保、教育等领域视频应用需求。(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4-2027年)

探索打造低代码开发平台。面向全市各级应用单位和市场开发者提供自由编排、数据自动导入、实体关系关联以及业务挂接等低代码服务能力,加快推动新业务的流程构建、快速开发和试点上线。(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6-2027年)

3.  打造智慧广州智能交互中心

打造智慧广州城市仪表盘结合“人、企、地、物、政”全景图,围绕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指标体系,细化完善体征关联数据来源、阈值、更新频率等指标要素,支撑城市运行态势实时监测与评估。依托“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打造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接入城市运行领域关键业务指标和运行状态数据,实时客观掌握城市运行整体态势和趋势规律。

构建智慧广州领导驾驶舱在已有系统平台基础上,打造智慧辅助决策系统,开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汇聚统计、挖掘分析,通过丰富的可视化模型还原推演城市重点运行场景,辅助领导进行决策。围绕市级领导、各级单位关注重点,分别打造城市管理、基层治理、交通运行、经济运行等城市主题驾驶舱,辅助关键业务、重大活动保障、突发事件等决策分析。加快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

建设智慧广州指挥调度台加快打造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与公安、交通、环保、应急、医疗等指挥中心对接联动,实现应急状态下人员、物资、设施等联动资源“一键调度”,提升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协同作战水平。围绕春运、台风、广交会等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挥城市大脑“一网统管”综合优势,进一步提升应用智能化模型算法,及时评估发展趋势以及影响范围,帮助业务部门之间实现有效的资源调配和协同处置。

专栏7     智慧广州智能交互中心建设重点工程

打造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依托“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打造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构建计算模型、监测预警模型、决策分析模型,将城市运行各类数据转化为可度量、可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城市风险实时感知能力。推动物联感知、舆情监测、12345热线等多源数据实时接入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实现城市运行状态全域感知。(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4-2025年)

打造智慧辅助决策系统。基于城市运行数字体征指标体系与主题驾驶舱,开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汇聚统计、挖掘分析和分领域建模,形成不同主题的综合性指标数据,实现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宏观调控、社会民生等方面重要数据可视化呈现、智能化分析,辅助领导进行决策。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4-2025年)

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基于已建各类信息系统基础,充分利用城市大脑“一网统管”中枢赋能作用,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全市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综合评价和公众服务等功能。(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建设周期:2023-2024年)

 打造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积极对接市级各专项指挥部、指挥中心信息系统,依托“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打造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通过构建安全生产、防洪防台、抢险救灾、救护救援、舆情监测等专项指挥调度综合信息关联模型,做到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相关部门可调用指挥平台相关业务组件,与其他开放业务配合可实现轨迹显示、视频通话、消息推送等具体功能。(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4-2025年)

第三节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更多元的数据生态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通过制度建设夯实数据要素基石,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数据要素市场生态体系,规范数据流通交易管理,畅通数据要素安全流通交易,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构建系统全面的数据要素市场制度

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化政策法规制度。建立完善政府及部门首席数据官工作机制,全面推广企业首席数据官。探索制定数据要素地方性法规,规范数据要素配置活动,重点推进各类主体的数据权益保护体系研究。着力推动数据分类分级,根据不同数据的属性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权益配置方案。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产收益分配机制,探索政企间“数据换数据”的经济模式。在省数据资产登记与评估试点工作指导下,开展数据资产凭证和数据要素统计核算试点,建立数据资产统计调查制度,为数据资产进入流通交易环节创造条件。

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全流程监管机制。统筹各相关部门的治理授权和责任,落实数据从产生、使用到流转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责任主体,强化分行业和跨行业协同监管。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信用体系,对各类交易主体进行信用评价,推动构建诚信、互信、可信的交易生态。建立健全数据流通监管制度,制定动态的数据流通和交易负面清单和谨慎清单,明确不能交易或严格限制交易的数据项。强调树立企业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规范市场化行为,鼓励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专栏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重点工程

开展数据资产登记试点。根据数据要素两级市场不同特征,面向数据资源和数据产品服务等不同交易标的,分类分级开展数据登记体系设计,建设数据资产登记平台,开展数据资产产权登记。(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3-2024年)

开展数据资产评估试点。围绕成本要素、质量要素、应用要素和风险要素等多个方面,对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资产进行评估,形成一批数据资产评估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对数据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探索形成可交易的数据资产凭证。(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3-2024年)

开展数据要素统计核算试点。推进海珠区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工作,建立数据资产统计调查制度,明确数据资产统计范围、分类标准。(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4-2025年)

2.强化全域分层的公共数据治理能力

绘制数据资源分布视图按照全市“1+11+N”公共数据资源一体化格局,持续推动各数据节点升级改造,提升节点间互联互通质量,形成全市核心数据资源节点“一张网”。常态化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摸清全市公共数据资源底数。推进职能数据清单建设,全面归集公共数据资源。依托政务大数据中心和全市统一物联感知平台,建立全量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形成全市公共数据资源“一张图”。强化数据目录管理,依据部门职责确定数据管理责任,基于政务区块链平台,建立“职责-目录-数据”三级关联体系,形成全市公共数据资源“一本账”。

加强公共数据分层治理。按照国家和省公共数据统一标准规范,编制包括元数据标准、数据模型、数据质量、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使用等各领域管理办法。加强元数据和主数据管理工作,定期评估公共数据资源管理能力成熟度。基于政务大数据中心,对公共数据进行整合汇聚,加快推进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公共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设。以业务场景为牵引,开展经济运行监测等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主题数据库建设。运用多源比对、血缘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数据质量多源校核和绩效评价,明确权威数据源,规范源头数据治理工作。推进公共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规范数据业务属性、来源属性、共享属性、开放属性等。建立公共数据治理委员会,围绕公共数据治理探索数据危机应对机制。

专栏9 公共数据治理能力提升重点工程
推动职能数据清单编制。针对政府部门在公共数据采集中存在的“越位”“缺位”现象,依据“一数一源”原则,对照各部门“三定”方案,梳理政府职能职权相匹配的全量数据资源目录清单,进一步压实部门数据采集、使用、管理相关责任。(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3-2024年)

3. 构建高效可控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

深化推进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共享。依托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形成省、市、区三级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推进政府信息系统与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按需共享。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公共数据属地返还,按需回流数据。依托全市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优化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目录,丰富公共数据开放格式。围绕交通、医疗、教育、金融、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搭建产业数据仓体系,探索建立分行业、分场景可控数据开放机制。通过设置专项基金,举办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大赛等活动,创新公共数据开放模式。

探索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基于政府首席数据官(CDO)制度,加快推进市公共数据运营机构18建设,开展公共数据资产登记、评估、统计、合规性审查等工作。依托城市大数据平台,采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建设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要求,以模型、核验等产品和服务形式向社会提供。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相关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明确政企合作双方或多方职责范畴。加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全流程监管,协同联动数据运营者、数据开发利用者、第三方数据服务者多元主体形成监管合力。

推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交易。推动广州数据交易所、数据经纪人健康可持续发展,坚持场内集中交易与场外分散交易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交易体系。依托广州数据交易所,完善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合规咨询、争议仲裁等环节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体系,构建跨省跨区域的数据交易可信互认体系,培育具有湾区特色、面向全国的数据交易生态。以区块链平台、隐私计算平台等基础支撑体系为依托,打造面向统一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的数据要素流通共性基础设施平台,支撑广州数据交易所为参与数据交易的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安全可信流通环境和共性公共服务。率先在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领域建设安全可信的行业数据空间,支持行业数据空间和登记、监管、数据交易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推动数据安全合规有序跨境流通。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数字枢纽和南沙(粤港澳)数据要素合作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数据海关”,开展跨境数据流通的审查、评估、监管等工作。探索数据跨境便利流通机制,开展“正面清单+安全评估”数据跨境试点。基于CEPA19服务贸易协议,在国家数据跨境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大力推动广州与港澳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开展数据交互、业务互通、监管互认、服务共享等方面交流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方面先行先试。基于隐私计算、区块链和联邦学习等先进技术,探索建立跨境数据的安全可信流通平台,满足使用方式受控、使用行为存证等核心需求,增加数据供需双方的互信。

专栏10  数据要素流通体系重点工程
搭建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由公共数据主管部门牵头建设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并以该平台为载体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遵循安全可控的原则,确保平台运行的网络环境、数据安全的隐私保护, 以及授权运营中的数据开发利用行为安全可控。(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4-2025 年)

推动数据海关试点。在南沙推进“数据海关”试点,研究与探索数据跨境流通的业务分类、数据分级与监管分层,探索建设穗港澳数据跨境流动审查平台,制定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和监管制度,初步形成高效顺畅的穗港澳数据跨境流动机制。(牵头单位:南沙区人民政府建设周期:2024-2027 年)

4.培育健康活跃的数据要素市场生态

构建产业数据创新生态。基于广州“软件名城”的软件产业优势,加强数据流通交易与技术研发,围绕获取数据、加工处理和存储数据、开发利用数据等环节,推进企业相互交互与协同创新。选取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数据体量大、数据运营及安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数据链主,发挥其产业链业务场景丰富耦合、生态伙伴关系信任度高的独特优势,构建行业领域数据供需主体的信任关系,拉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融通。发挥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优势,打造琶洲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鼓励行业组织、企业和高校院所等单位推动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数据技术应用,搭建数据产品和服务体系,打造数据创新生态。

培育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务生态。结合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建立数据交易场所与数据商20相分离的市场运行机制,培育引导具备一定资质的数据服务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升数据流通和交易全流程服务能力。完善数据经纪人制度,以海珠区为试点探索构建数据经纪人能力成熟度模型,规范和保障数据经纪人的参与积极性与创新能力。探索构建数据经纪人职业认证体系,推进数据经纪人与数据商、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同发展。鼓励产学研合作,推动隐私计算、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支持成立数据服务商协会,引领数据服务商打造社会化学习、共同学习的平台和能力,创造数据服务商合作与发展的机会和行业自律新规范。

专栏11 数据要素市场生态重点工程

构建数据经纪人能力成熟度。从企业生态协同能力(主要包括产业链合作伙伴、数据资产清单、数据产品目录、行业数据空间等)、数据运营能力(主要包括数据规划、质量、治理、应用、平台和运营效果等)、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标准规范制定、知识产权和研发投入占比等)、数据安全能力(主要包括法规义务履行情况、数据安全管控措施和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等)、组织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人员保障、资金投入和技术环境等)等方面提炼数据经纪人等级特征,对数据经纪人能力成熟度进行等级划分。

(牵头单位: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4-2025年)

5. 打造丰富多元的数据要素应用场景

深化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人口、金融等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场景试点工作,创新高效便民利企的数据应用服务,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高价值公共数据为突破口,通过授权运营模式,吸引和带动更多行业数据与公共数据进行融合应用。发挥各行业央企、国企和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数据应用精品样板,打造数据要素融合应用典范。强化数据赋能产业,通过“以数据换产业”,重点开展宏观经济分析、产业发展分析和企业全景画像等,提升宏观经济调控、产业发展促进以及稳商促商能力。

激活行业数据创新应用潜能。以场景创新为牵引,加快全面数字化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激活制造业、商业、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数据潜能,促进数据高价值转化。通过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生产率提高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等。鼓励支持工业企业发挥庞大的数据总量优势,通过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来加速产品创新和提高产品服务质量。重点围绕汽车行业领域,鼓励支持企业探索异业合作场景,助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围绕商贸、金融、零售等服务业领域,通过强化大数据分析等数据技术应用,推动实现精准营销和精细运营等。围绕农业领域,通过数据应用构建突破地域限制的标准化生长环境,掌握农作物生命密码的“钥匙”。

专栏12  数据要素应用场景重点工程
打造智慧交通场景。深化交通数据共享与综合应用,融合公交、地铁、出租车实时公交查询、气象、道路等相关交通数据,通过算法数据模型提供、路线规划提醒,路况监测分析、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交通出行服务车流精准控制等功能,,实现台风雨水天气市民安全出行、早晚高峰期车流绿波通行等。(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交集团,建设周期:2024-2027年)

拓宽金融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广州市金融业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夯实地方金融信息化基础。积极引导“粤信融”“信易贷”“中小融”等融资对接平台,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完善市场经营主体信用建模,提高融资服务效率。(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建设周期:2024-2027 年)

6.    完善多重稳固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和隐私保护制度。落实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明确数据分类分级工作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依据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制订市区两级各部门及相关行业和领域的重要数据目录和数据流通“负面清单”。针对不同类别级别数据,明确数据共享、交易和分析处理等重点流通活动的流通条件、流程规范及安全管理措施,分类分级、分步有序推动部分领域率先开展数据流通应用。制定数据安全策略,落实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数据安全保护责任。

健全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推动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等按照国家、省数据安全制度,开展数据安全保护、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组织开展数据流通关键过程监控、安全审计和合规性审查,建立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等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商业秘密、个人信息的识别和流通监管,打击数据垄断、数据不正当竞争行为。畅通行业组织、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媒体、利益相关主体和消费者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渠道,对数据流通交易活动进行多种方式监管。强化监督评估,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情况跟踪分析,定期开展工作进展情况评估。

提升数据安全技术产品与服务能力。构建云网数一体化协同安全保障体系,运用可信身份认证、数据签名、接口鉴权、数据溯源等数据保护措施,强化对算力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安全防护。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部署自主可信的数据平台,完善云平台在不同业务之间的安全隔离,探索构建安全支撑平台,持续提升可信基础设施的安全防范能力。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强化数据流通交易安全支撑能力,实现数据流通交易全程留痕、安全可控。引导企业开展非结构化数据和重要数据自动识别、分析、打标等重点技术攻关,发展面向不同行业需求的定制化、精细化数据安全产品和服务。

第四节 创新超大城市治理,实现更坚韧的穗城智治

围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以数字技术优化“全域服务治理模式”,重点加强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赋能作用,推动城市运行状态全感知、城市治理业务大联动,持续强化城中村、社区等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快速精准应对水平,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韧性智治新图景。

1. 打造数字孪生规划建设先行区

加强城市智能化精细化规划。汇聚城市、土地、建设、交通、市政、教育、公共设施等专业规划和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依托广州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其政务服务版时空信息云平台、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动态监测和统一管理。健全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汇聚更新制度,持续深化海洋和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数据应用,推动“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数据实时共享、智能研判。

以数字孪生赋能城市建设。以智能建造21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加快开展一批智能建造项目试点。建设一体化数字住建平台,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住房管理、建筑业行业管理、公共设施管理、乡镇建设管理、城市更新管理、城市体检、政务服务与办公管理等业务深度融合。优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推动工程图纸从施工到竣工全过程“一张图”管理,利用BIM技术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持续优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以数字孪生赋能城市更新,开展历史建筑、道路桥隧和地下空间、商场建筑、医院建筑、住宅建筑、展馆建筑等场景建模仿真,打造历史建筑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岭南乡村农房设计资源图库,保护城市与传统乡村风貌,实现城市更新工程仿真演练、精准管控。持续拓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应用场景,打造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新城建项目管理、人防工程管理模式,积极推进CIM+安全应急、CIM+城市治理、CIM+民生服务创新应用。

专栏13  城市数字孪生规划建设重点工程

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面向市、区各级部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审查与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指标模型管理及社会公众服务,支撑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周期管理。(牵头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建设一体化数字住建平台。整合住房与建设业务相关信息化系统,建设一体化数字住建平台,实现统一登录、统一入口、统一审计日志、微服务应用管理、信息协同等。打造与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统建共用的领导决策驾驶舱,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推动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城市更新全过程管理、新城建一体化综合管理、智慧房屋全过程管理、住房建设服务一体化,实现住建监督决策“一网统管”“一网统览”。(牵头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周期:2023-2025 年)

2.    建设城市协同运行管理示范区

强化城市智慧化运行管理。依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结合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及时空大数据、“四标四实”22数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部件、地下管线、市政设施、环卫保洁等业务落图管理,强化城市运行监测感知,开展城市体检动态监测,打造“城市运行管理一张图”。深化视频智能分析应用,探索城管业务车辆、公交车等车辆视频联网,扩大高空探头部署区域,实现城市问题早发现、广监管。

强化城市管理跨层级联动。推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向各区、镇(街)等基层赋能,对接各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运行管理市-区-镇(街)三级联动机制。加强城市运行管理工作与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全面对接,持续推动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综合执法事项下沉,推动城市管理靠前服务。

专栏14 城市协同运行管理重点工程

打造“城市运行管理一张图”。

基于广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 )平台与“四标四实”数据,推动城市地形图、规划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部件“落图”,叠加综合执法、市容整治、市政设施、环卫保洁等各专业图层,实现业务数据的地理地图展现、地理分布统计等功能,打造“城市运行管理一张图”。

推动城市部件状态物联感知与监测分析,实现城市运行状态可视化展现、智能化决策,全面支撑城市运行监管、应急联动指挥、城市管理专项治理评价与城市运行综合成效评估等工作。

(牵头单位: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3.    建设基层社会和谐智治引领区

深化城市网格化治理。全面推进网格基本要素数字化,完善综合网格地图、网格编码、人员编号,建立完善网格基础数据更新机制,实现网格基础信息在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落图应用。建设市级网格化运行监控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统计分析、监控预警、督办提醒、考核管理、功能定制等功能,完善“市-区-镇(街)-社区(村)-网格”五级运行机制。持续扩大网格化管理业务覆盖范围,优化网格事项设置,全面推动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城市管理、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民族宗教、劳动保障监察、消防救援、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信访等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探索网格热点问题、基层治理大数据智能分析预警,构建网格基础数据与网格事件交叉分析模型,结合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等全方位排查网格内风险隐患,开展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社区不文明现象等智能分析。

加强流动人口智能化管理服务。基于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粤居码”等平台,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等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加强跨部门协同管理和服务。持续优化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加强“来穗通”“粤省事”“穗好办”APP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优化跨部门协同审核流程,实现积分制服务“全流程网办”“一件事一次办”。

加强数字乡村与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推动社会治理最小单元数字化转型,加强智慧社区与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与现代化治理水平。建设完善广州市“1+3”智慧物业管理服务系统,打造智慧物业数据中心、行政管理平台、企业数据对接平台、居民服务平台,为物业企业、业委会、居民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服务。加强农业农村数据汇聚,进一步建设完善广州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以数据创新农村治理模式。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镇(街)平安共建和多元纠纷化解机制。

提升社会共建共享共治水平。推动“穗好办”APP、12345服务热线、“广州街坊”小程序等数据向城市大脑流转与融合分析,打造“前端多元、后端统一”的市民参与城市治理渠道。依托网格微信小程序等线上平台及网格驿站、网格之家等线下平台,为网格居民提供“订单式”服务,开发网格化“服务超市”,实现市民服务需求精准对接。

 专栏15  基层社区和谐智治重点工程

探索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智能化升级。依托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网格事件自动分类、智能跟踪处理进度等能力建设。探索开展网格热点问题、基层治理大数据智能分析,构建网格基础数据和网格事件之间的交叉分析模型,强化基层事件智能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及风险预警能力。推动视频监控数据的智能化应用,对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社区不文明现象等智能识别分析、自动派单。

(牵头单位: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建设周期:2024-2025年)

4.    打造全域服务治理模式创新区

深化穗平安智能体建设。统筹推进治安、交通、水域等视频监控、人/车卡口、电子围栏、门禁/道闸、安全检查等多维物联前端设施的建设,实现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智能感知覆盖率达100%。整合现有系统平台能力,构建公共安全“能力中枢”,打造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和业务中台,赋能全市公共安全治理工作。以赋能基层民警工作为导向,升级完善本地个性化、智能化特色应用,打造基于时空多维数据、轨迹伴随数据的风险预测预警,重点人员智能感知管控等智慧警务新应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情报数据共享、重大案(事)件舆情应对、社会面治安防控等警务合作,强化治安、交通、出入境、禁毒、反恐、食药环等业务联动。

构建一体联动智慧应急指挥能力。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全域感知网络建设,推动社区、大型城市综合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主要城市生命线工程、内涝易发区域等重点场所、区域感知监测,加强台风、洪涝、山体滑坡、森林火灾、地震等各灾种全方位动态感知,提升城市综合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持续优化各级部门应急通信保障,借助集群通信网络、布控球、会议终端等现场通信手段,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指挥通信“一张网”。加快推动“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联动应急指挥视频调度系统建设,实现指挥协同“一体化”、应急联动“一键通”。强化应急指挥场景化应用建设,结合应急预案、历史灾害救援处置信息、危险化学品等环境风险源与应急资源数据库,迭代升级灾害事故智能算法,打造基于数字孪生的灾害事故实战演练、预报预警、对策研判等模型,实现监测预警“一张图”。打造涵盖海洋观测、预警预报、应急辅助决策的广州市海洋预警报业务系统,实现海洋预警报业务化产品自动化制作与多途径发布、预报业务工作流程一体化管理、海洋灾害应急辅助决策智能化、海洋预警报信息多样化展示与公开,提升广州市海洋灾害预警报能力、应急辅助决策能力和公众服务能力。

推进交通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加强车路协同的“智路”建设,推动国省道、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工地、智能卡口标准覆盖,强化感应线圈、视频、微波、V2X设备等多种感知方式及物联网新技术应用,重点围绕高峰拥堵路段、春运等节假日交通枢纽客流高峰、隧道与道路水浸隐患点等提升城市交通流动态感知能力。加强“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与广州城市交通大脑对接赋能,开展全息感知路口试点建设,拓展路面感知单元与应用建设,研究交通要素间的“数字孪生”关系,打造“精准计算路网、全面测量人车”的交通运行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新模式。加强交通行业数据治理,开展交通大数据分析、重点营运车辆运行监测。深化交通视频智能化分析及科技执法场景应用,辅助提升交通行业服务管理水平。扩大5G+LTE-V2X23车联网应用范围,根据试点经验进一步打造自动驾驶示范线和交通网。

提升生态环境一体化智治能力。加强大数据、5G、无人机(船)、地理信息系统、智能感知、遥感等新技术手段运用,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推进覆盖大气、水、噪声等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加强数据跨部门共享,基于“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水文、气象、地图、河流、机动车车辆、关键路口机动车流量等数据资源随需调用。依托“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升级完善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分析系统。推进绿色低碳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绿色出行,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资源回收体系,探索开展绿色工厂、零碳基站、零碳数据中心等试点示范,持续引导生产生活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强化智慧市场一体化监管。持续完善市场监管综合业务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不动产登记、重要商品、金融、跨境物流监管、行政执法监管等数据汇聚共享。建设市场智慧监控中心,拓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应用范畴,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多维“信用画像”,推动信用核查和失信惩戒作为必要环节嵌入行政审批、财政资金申请、政府采购等业务流程。强化“金鹰系统”(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提升金融风险监测防控的精准度。联合互联网平台、连锁餐饮企业、商圈等主体,加强广州社会餐饮“互联网+明厨亮灶”24建设工作,探索多方共赢的营运模式。

推动智慧司法领域大数据赋能建设。依托“司法大脑”数据中心与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推动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数据全面汇聚共享。加强“司法大脑”应用主题建设,打造“行政立法类”“行政执法类”“刑事执行类”“公共法律服务类”四大类业务分析模型,推进司法数据创新应用工作。夯实智慧法院、互联网法院建设成效,持续拓展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电子诉讼、辅助审判等方面的应用。

专栏16 全域服务治理模式重点工程

建设广州城市交通大脑。以统筹建设、多方复用、数据开放、资源共享为原则,加快建设广州城市交通大脑,完善各类数据汇聚治理共享,打造“交通数据中枢”,搭建人、车、路、环境等要素全景数据资源池。深层次分析人、车、路、环境各要素间的供需关系,以指挥、信控、情报、民意为核心,实时掌握交通路况信息,科学发布交通拥堵预警,优化交通信号系统配置,实现城市交通由微观到宏观的精细化管理。(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开展排水工程智能升级试点。扩大排水监测感知覆盖面,优化智慧化模拟研判模型,提升排水管理的预警预测预报水平,为设施高效运行、内涝突发应急及工程精准调度提供智慧保障,强化排水业务应用的全周期管理和精细化治理。对重点路段、涵洞隧道、占道施工场地等内涝易发区域加强积水深度,以及周边排水管、井和泵房水泵等排水设施运行状态监测,避免“水浸街”现象。(牵头单位:市水务局,建设周期:2024-2027年)

建设市场智慧监控中心基于市场监管综合业务数据中心数据管控平台,开展市场准入与退出、行政许可、信用监管等业务领域元数据、资源目录、数据服务统一管理。升级改造智慧市场监管数字化治理平台,推动市场监管业务运行动态的实时监测、风险预警。推动市场监管业务数据在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四标四实”平台等共性基础平台上落图管理,强化市-区-街镇联动监管,构建数字孪生市场监管模式。(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设周期:2024-2025年)

第五节  推进数字全龄友好,完善更温暖的花城服务

充分考虑各类群体、全年龄层市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围绕建设数字全龄友好城市、提供无差别服务的核心理念,聚焦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人社、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助残、数字文旅、智慧体育等重点领域,推动各类民生服务均等化、精准化、便捷化发展。

1.  打造全球智慧政务新标杆

打造集成式政务服务新模式。依托“穗好办”,深入推进全市各类移动服务集成,强化“穗好办”专题办事、区级办事、部门办事和企业办事等模块建设,推动区级移动服务应用、个人高频服务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事项、第三方渠道服务应用、特色服务事项、“红棉码”25服务应用等向“穗好办”聚合。推进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集成,进一步细化政务服务标准,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管理机制,对各部门进驻大厅的网上预约、办事、评价、监督等应用服务进行集中开发、管理与发布,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办理。

形成主动式政务服务新常态。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加大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共享力度,大力推广电子证照应用,完善统一认证、管理和应用系统,提升审批效率。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不见面审批”等服务,加快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拓展“一件事一次办”26事项范围,优化群众办事效率。分批筛选高频“智能审批”服务事项,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数据关联分析和预测,主动研判用户潜在个性需求,为用户提供主动关怀和服务,实现惠企便民政策、事项“精准送、智能达、一次办”,执行政策“免申即享”。

探索未来式政务服务新体验。超前设计、建设新政务服务中心,推动大厅办事过程跟踪、人流动态分析、窗口办事群众状态感知、服务态势感知、预测预警等智能运行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行为,提高窗口政务服务质量。发展广州特色政务服务,拓展云直播、5G视频联动等政策宣讲培训方式,积极推广“云窗口”“云坐席”27试点应用,探索推进政务服务与水、电、气服务网点和互联网平台等社会渠道融合。探索打破传统政务服务地域界限和行政壁垒,通过完善相关业务系统、与省内外多地互设“云窗口”等措施,积极推进“跨省通办”“跨境通办”。

专栏17   打造全球智慧政务新标杆重点工程

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分场景、分情形细化梳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科学整合业务、再造流程,合理设置“一件事一次办”综合受理窗口,围绕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的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事项,加快“一件事一次办”的主题式、套餐式改革,切实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同时,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好差评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加快推动城市码“红棉码”建设。依托“穗好办”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构建红棉码管理平台,持续推进政务办事、健康核验、文旅预约、交通出行、生活消费等个人红棉码应用场景以及免审即享、政策兑现、人力服务等企业红棉码应用场景,加速实现“一码扫城”。在红棉码推进过程中,加强相关标准及安全管理力度。(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3-2027 年)

推进跨省通办基于“全省通办”应用,建设完善“跨省通办”相关业务系统,与省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对接、深度融合。加强“跨省通办”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推动“跨省通办”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为企业群众异地办事提供更高品质的办事体验。(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3-2027 年)

打造政务 AI 数字人。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打造高交互效率和自然度的政务AI 数字人,推动数字人在电脑端、移动端、自助端等多渠道并行,提供“7x24 小时”的办事咨询、投诉建议、进度查询等服务,不断拓展业务诉求自动化办理范围,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5-2027 

2.    激发人才创新成长新活力

 实现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推动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普及,依托广州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州共享课堂”等平台,建立多元开放、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供给模式。通过“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实现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区、校实际,推广智慧阅读、人工智能教育、智慧课堂,试点教育元宇宙建设,探索教学新模式,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开展人工智能+课后服务试点,实现精准、个性和有效的课后管理服务。持续完善推广智慧阳光评价,为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打造人社医保服务新生态。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服务的区域性人才大数据中心,驱动人才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升人才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强重点人群智慧就业服务,建设“就业e站”,实现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线上“一站式”办理,推动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智能化标准化,推进“失业保险金申领”等服务无感智办。加速推广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制定本地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目录,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跨地域全网通的社会保障卡服务生态。丰富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场景,持续推进就医信用无感支付、基于大数据的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等工作。

专栏18     激发人才创新成长新活力重点工程

完善广州共享课堂建设。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统一制定中小学学科线上课程内容标准。依托“广州共享课堂”平台,动员全市正高级教师、名教师参与,建设课程资源包,丰富完善教师授课PPT、重难点分析、课后练习、答疑等内容。鼓励教师、学生充分使用“广州共享课堂”,鼓励教育薄弱地区以名师线上授课+学科教师辅导的方式开设双师课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在减少校外培训的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积极开展智慧阅读普及行动。试点探索基于智慧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智慧阅读平台阅读空间与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对接,组织学生上传阅读心得、书评、读后感、音视频等,逐步形成系统性的学生阅读成长档案,智能化推送个性化阅读资源。面向全市学校开展各类智慧阅读活动,强化学生阅读习惯。建立学生阅读素养年度测评与报告制度,结合测评结果为学生匹配难度级别相符的图书推荐,并为学生提供阅读素养年度报告。(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探索开展人工智能+”课后服务试点支持越秀区开展人工智能+课后服务试点,依靠人工智能和教育信息化技术建立区校本资源,以作业分层和以练代考的新型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和作业的统筹化管理,解决“双减”下学校减量提质、以评促效、多元并重、统筹管理等问题。(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建设周期:2025-2027年)

推进教育元宇宙试点支持天河区试点建设教育元宇宙,利用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建立数字孪生学校并尝试开展“数字虚拟教学”活动,开辟线上互动教研、教学场景,打造“沉浸式”教研、教学、帮扶新范式,突破时空局限,丰富教学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建设周期:2025-2027年)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大数据平台。集聚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人才数据,开展大数据支撑人才资源规划、引进、开发、培养、评价和服务等研究应用。建立人才大数据标准体系和安全管理平台,促进人才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开展人才大数据决策分析和人才信用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提升人才精准服务能力和智能应用水平。(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推广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探索构建实体社会保障卡和电子社会保障卡协同并用的线上线下“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为各类服务领域深入应用社会保障卡提供全面支撑。加快发行应用第三代社会保障卡,通过养老待遇进卡、流程优化等措施,推动社会保障卡全覆盖。推动在港澳地区开通社会保障卡金融服务功能,加快社保卡跨境应用,促进人才要素自由流动。(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试点打造智慧就业e支持在穗院校打造智慧“就业e站”,通过线下窗口、手机端和PC端多渠道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创业补贴申领、就业创业指导等服务,实现智能分类匹配需求,相关政策、岗位信息等精准推送,促进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对接匹配。(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建设周期:2025-2027年)

3.  展现国际都市包容新魅力

促进优质医疗服务人人享有优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台建设,持续完善广州市医疗健康信息标准和共享体系,提升医疗健康数据汇聚互通能力,探索建立基于区块链的“沙箱式”医疗健康数据专区,充分释放医疗数据价值。规范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服务能力,大力发展5G+远程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妇幼健康”“互联网+医养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互联网+托育服务”“互联网+营养健康”等,提高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病理分析、辅助诊断、医院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等应用新场景,促进智慧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推进智慧养老服务触手可及建设完善“智慧养老”“志愿时、养老服务供需网上对接等平台,构建智慧养老服务“大平台”体系。推动“智慧养老院”“智慧养老社区”“智慧助餐长者饭堂”“智能家庭养老床位”等重点场景建设,接入“智慧养老”平台,逐步实现全市推广。鼓励企业研发安全易操作的适老化数字产品和服务,开展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医院等多应用场景的试点试用,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目录,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养老”品牌项目。广泛宣传适老化理念、政策和服务,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引导帮助老年人融入信息化社会,适当保留并完善传统服务方式,进一步消除“数字鸿沟”。

实现残疾人生活有爱无碍开展各类政务网站、公共服务网站及其移动端应用无障碍改造,实现各类公共服务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全覆盖,鼓励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依托“穗好办”,整合残联系统和社会服务资源,实现居家、出行、康复、教育、就业、文娱等各类助残服务一平台汇聚,提升线上办事和服务无障碍水平。培育宣传无障碍理念文化,增强职能部门相关工作者、公共服务领域从业人员以及市民无障碍意识。建立信息无障碍城市建设评价满意度评估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专栏19  展现国际都市包容新魅力重点工程

打造医疗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及隐私计算等先进技术,建设适应医疗健康行业特征的大数据分析应用支撑平台。(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建设周期:2024-2025)

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应用试点。依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应用试点,促进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数字病理辅助诊断、电生理信号辅助诊断、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医院智能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应用,及时总结、推广医学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经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深度融合,提升医生工作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建设周期:2025-2027年)

打造智慧银城应用示范社区。结合智慧社区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养老机构、健康养老企业为依托,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可穿戴设备,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床服务、护理站上门服务、智慧健康小屋、平安通服务、家庭养老床位、生命体征监测服务等。(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建设周期:2024-2027 年)

推动信息无障碍改造。加快推进“广州市政务在线”“穗好办”等政务服务平台的信息无障碍改造,引导新闻媒体、医疗健康、学习教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旅游出行、文化休闲等领域互联网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符合信息无障碍通用标准要求。推进政务服务自助机、医院自助就医设备、公共场所自助售卖设备、银行自助服务终端机、地铁自助购票检票设备、机场自助值机设备等自助公共服务设备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老年人获取信息及服务提供便利。(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建设周期:2024-2027 年)

4. 构建国际消费中心新模式

拓展数字文化服务新空间。加快文化设施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新建数字文化设施向越秀、天河、海珠、荔湾等人口密集地区及文化设施薄弱地区布局,汇集文化资源数据,建设广州市文化数据库,完善文化大数据体系。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联合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推进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围绕动漫、游戏、电竞等领域,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供给,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IP29。加强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丰富岭南数字文旅新体验。扩大数字文旅成果展示空间,鼓励大型文化场馆基于自身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旅新体验,提升全市文化服务吸引力。聚焦广彩、广绣、粤剧、舞狮等岭南文化元素,开发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文旅产品,在广州塔、珠江夜游沿岸、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越秀公园等广州代表性景点进行展示,丰富文旅体验,释放广州文化旅游吸引力。促进智慧文旅与商业、教育、体育等深度融合,构建多元消费新场景,重塑“千年商都”魅力。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打造多元立体的网络宣传矩阵,打造羊城文旅推荐官数字人IP,创新互动体验式宣传模式,提升全市文旅服务知名度。

创建智慧体育城市新典范。推进天河体育中心、奥体中心大中型体育场馆和设施智慧化升级,围绕市、区级体育中心、体育场馆,打造集体育、休闲、餐饮、文化于一体的智慧商圈。推进智慧健身房、体育健身设施进社区、进乡村,打造家门口的“健身圈”。依托“群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整合各类体育健身服务资源,实现全市公共体育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以举办各类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为契机,推动赛事服务数字化转型。鼓励开展线上线下赛事活动网络直播服务,推出运动员第一视角直播、超高清视频直播、VR全景直播等多种直播方式拓宽体育赛事内容传播边界。

专栏20  构建国际消费中心新模式重点工程

完善公共文化云新功能。聚焦群众需求迫切、使用频次高的功能,优化升级广州市公共文化平台,全面实现市内统一发布文化资讯、活动预告和数字资源,不断丰富平台服务供给,让市民游客可以一站式实现文化场馆、活动资讯和数字资源的查询利用,并享受活动订票、培训报名、线上观展、观看直播和评价反馈等交互式服务。增强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积累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提升决策参考作用。(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建设周期:2024-2025年)

建设数字文旅新体验。积极推进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和数字文化馆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沉浸式体验新场景和乡村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馆(空间)。鼓励和引导A级旅游景区开展智慧化建设,积极运用AR/VR、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提供无接触式服务、智能导游导览等新颖独特的旅游体验。(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建设周期:2024-2027年)

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支持设计制作代表广州气质的城市虚拟智能数字人IP,积极培育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依托非遗街区、旅游景区、休闲街区等场所,举办非遗IP形象互动、元宇宙VR体验、3D数字建模展示活动,打造集文化、场景、消费为一体的元宇宙沉浸式体验新模式。举办数字文旅嘉年华活动,创新推出“电竞+酒店”“电竞+数字艺术”等消费场景。构建文旅内容和数据生产、传播、消费全产业链生态系统,推动文旅产业服务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建设周期:2025-2027年)

建设智慧场馆。以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等为试点,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场馆中的应用,着力打造集场馆运营维护、运动健身和参赛观赛为一体的场馆运行智慧场景,在试点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完善智慧场馆建设思路,在市内形成具有借鉴作用的、可复制的经验和成果,并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逐步推进全市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与改造升级。(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升级群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动“群体通”服务功能与“粤省事”“穗好办”互联互通,接入“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平台,系统集成社区体育设施、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育社会组织、科学健身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全民健身大数据,打造全民健身应用场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健身当中,市体育局,建设周期:2025-2026达成全民健身目标。(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建设周期:2025-2026年)

第六节  引领发展数字经济,做优更开放的羊城产业

依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挥广州联动内地和国际的南大门作用,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共建若干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构筑国际数字经济合作门户。

1.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机遇之城”

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依托广州市企业服务平台和“穗好办”,拓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市区两级服务融合,构建全市统一的企业画像标签体系,探索市区协同办理模式。推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务与数字经济仲裁中心、人才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加快中国(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设全流程“线上通关”,优化完善商务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和商贸流通监测平台,拓展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功能应用,优化出口方向业务流程。着重优化口岸通关流程,加快智慧海港、智慧空港建设,推动场地、设施与数字技术融合,实现7×24小时不打烊便利通关。

加强数字经济的运行监测与评估。建立全市数字经济统计指标、监测方法和评估评价机制,探索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研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鼓励采用政府自我评估和社会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增强规划实施效果。依托城市大脑,开展产业运行态势综合监测,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情况,加强对产业发展的预警与引导,实现经济运行趋势的分析和预判,助力高质量发展。

专栏21 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重点工程

衔接国际化的营商规则。争取率先在广州实现粤港澳三地企业“一次认证、一次检测、三次通行”,加快在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的规则探索,实现以制度型开放为突出特点的高水平开放。支持黄埔区探索对接港澳投资贸易规则,率先建立开放互通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南沙自贸区推进与港澳在商事制度、行业监管等方面标准规范与规则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降低边境内制度性壁垒。(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提升中国(广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积极适应广州外贸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国际高标准贸易体系,建成全域覆盖、全链透明、全面服务、深度互联、安全稳健、便捷高效、世界领先的智慧型、服务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支撑整体联动、集约高效、部门协同、一站办理、限时办结的口岸管理格局,实现大通关一体化服务。(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2.  强化科技自立打造“创新之城”

构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载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基地、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重大创新研发平台,推动算力算法技术突破,构建算力服务新生态,加速释放算力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潜能。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调整,支持全市高校院所、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打造国际领先的产业技术创新枢纽平台。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前沿领域,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孕育一批领跑、并跑的硬科技企业。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加强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及生命科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支持,突破人工智能等前沿基础理论创新,支持重点企业研发和迭代基于国内外芯片和算法的开源通用大模型。强化自主创新,推进实施“穗芯”计划,积极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鼓励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围绕控制与无人系统、智能网联汽车,量子科技、通信与网络技术、新型显示、工业互联网、高端软件、高性能计算等领域,集中力量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构建专业化国际化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有效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协同联动创新,推动数字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科创中心。

以技术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科技大脑,通过科技专题业务数据分析,提升企业服务能力与业务管理水平,助力全市科技产业发展。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抢占产业未来发展先机和制高点,前瞻谋划打造一批未来产业集群。加快通用软硬件(广州)适配测试中心建设,推进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研发和生产,壮大“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31,构建自主可控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强化网络安全产业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加快推进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网络安全企业。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链条集聚,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各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企业。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商贸、物流、会展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金融、数字会展、数字文旅、数字商圈等加快发展,培育数字创意、直播电商、数字内容等新业态新模式。

 专栏22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重点工程

建设广东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先进智能计算架构、处理器设计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布局,加快建设广东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加强大模型插件及相关软硬件研发,着力推动大模型相关技术创新,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产业创新生态。(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建设广州科技大脑。整合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深入推进科技管理服务业务流程再造;精细刻画科技创新主体肖像,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精准服务;汇集广州科技创新数据信息,为城市大脑领导驾驶舱、数据导览图等建设提供科技专题业务数据支持,为广州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分析决策支撑。(牵头建设单位:市科技局,建设周期 2023-2027年)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布局建设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大学城基地、环中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高成果转移转化主体内生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加强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推动科研成果与新兴产业紧密衔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生态系统。(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建设周期:2023-2025年)

3.    深化数实融合赋能“智造之城”

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强化数字化思维,提升员工数字技能和数据管理能力,全面系统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全面整合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环节入手,加快推进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

加快发展智慧园区。打造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和数字经济试验园区,围绕园区的经济发展、用地、数字地图、辅助决策、协同办公等方面开展智能化应用,形成园区智能服务体系。聚焦新一代智慧园区的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扶持广州及大湾区优势龙头企业,鼓励创造智慧产业园区、智慧科创空间、智能建筑、智能灌溉等应用场景,融通政务—产业—社会大数据,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运行管理、产业服务、运营决策能力。加快构建园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遴选打造一批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引导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

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重点聚焦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等广州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数字化、定制化、时尚化转型,打造“广州工业”新名片。实施特色产业集群“1+2+N”数字化转型行动32,共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创新中心,引导企业集群式“上云上平台”,打造“云”上产业链和虚拟产业园。打造辐射全球的工业互联网生态集群,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扩容增能和二级节点建设,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广东分中心建设。推动传统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生产方式向规模化个性定制发展,建设定制消费体验中心和展示中心,培育一批新的“广州制造”品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定制之都”,建设现代都市消费工业集群。

专栏23  数实融合建设重点工程

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推动国有企业带头实施数字化改造,积极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依托广州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创新联盟等平台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贷款的支持,提供“数字转型贷”,精准支持标杆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牵头单位: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地方金融发展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建设现代都市消费工业集群。应用互联网技术,引导企业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开展柔性化生产。引导智能家居、灯光音响、化妆品等领域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缩短产品迭代周期,加强市场分析预测把握市场机遇,创新产业、服务业态和服务方式,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实施“名品名企名家名区工程”,引导企业把主要产品与广州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提升文化品位。重点布局发展现代都市消费工业,加快推动“产、学、研、销”一体的规模化个性定制生产基地建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建设周期:2023-2027 年)

4. 促进产业协同构筑“开放之城”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合作。围绕“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积极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度参与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共建若干大湾区重点产业集群。积极对接香港、澳门,持续深化穗港澳全面合作,积极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对接,深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数字产业合作,建好穗港、穗澳各类合作产业园,探索建设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强化广州—佛山极点带动,携手打造广佛同城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助力佛山争创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重要理念创新地、技术策源地和实际标杆地。推进政务、交通运输、环保、医疗、旅游、应急等领域数据要素跨区域流通共享,打造跨区域数字化应用场景。

引领一核一带一区数字经济发展。发挥广州“核心”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在珠江口两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推动与湛江、汕头、汕尾、揭阳、潮州、茂名、阳江对接合作,协同构建世界级沿海产业带,大力发展智慧海洋经济,支持大型电子信息产业向海洋领域拓展延伸,推动重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布局,鼓励生物医药、重化等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深化广清一体化,推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重点发展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珠三角地区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广州互联网龙头企业在梅州布局数字创意项目,支持梅州苏区培育发展面向绿色经济的数字经济产业。

打造国内大循环数字经济关键节点。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合作。支持广州优势企业参与国内建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化产销对接,提升“广货”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强化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成果共创共享,推进贸易会展、高新技术、海洋经济等数字产业合作。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对接合作,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等跨省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构建更广范围的功能互补、梯度发展、协调共进的数字产业布局体系。

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核心战略枢纽。依托广州开发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创新示范区,鼓励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国际科技组织在广州设立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创业平台,举办数字经济主题大会、论坛,汇聚国际顶级创新要素。支持本土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势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境外合作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引导数字经济领域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支持数字经济各类主体与国际顶尖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组建创新载体,持续发挥广州国际创新节等高层次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展示平台作用,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广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全球影响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物流、外贸综合服务、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

专栏24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工程

推动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依托数字贸易企业公共服务联盟等平台,为广州数字贸易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供应链管理、技术支撑、市场推广、检验检测、信息资讯、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人才引育、融资支持等公共服务,构建数字经济相关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参加数字贸易类国际展会,组织企业开展跨国行业对接,开拓国际市场。(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建设周期:2023-2027年)

打造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商务、网信、工信部门支持天河中央商务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的政策,推动数字服务行业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培育壮大高端专业服务出口主体,打造一批全球领先的数字服务出口龙头企业,全面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着力将天河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成为广州数字贸易增长极,推动研发、高端维修维护、金融、文化、中医药、高端旅游、会展、国际物流等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发展。搭建区内高端专业服务业机构与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对接交流平台,支持双方、多方协同承接服务外包业务,进一步强化区内高端专业服务业机构与在粤港澳企业、专业人才合作。牵头单位:天河区人民政府,建设周期:2023-2025年)

第五章  实施策略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强调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统筹考虑、融合发展,基于城市大脑、“穗好办”等综合性应用平台,面向政府、群众、企业提供协同化、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从空间、时间、运营三个不同维度,进一步细化明确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策略。

第一节  以点带面,加快市区协同创新

按照“以点带面、由面及体、全面布局”的统筹推进思路,充分发挥各区优势和特色,围绕广州市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建设需求,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区域开展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建设,靶向推进基础设施、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数字经济等各领域创新,做到“区区有亮点、处处见成效”。在推进试点示范工作过程中,认真总结应用典型和成功经验,完善应用示范推广体制机制,让“盆景”转化为“全景”,为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广州样本”。

表2广州市各区智慧城市创新亮点部署

区域 创新示范 主要内容
荔湾区 岭南特色数字文旅目的地 依托荔湾区粤剧艺术博物馆、恩宁路和永庆坊等岭南文化阵地,打造一批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数字科普馆及智慧预约预订、智慧导览讲解、智慧游客分流等智慧旅游创新应用场景。
数字赋能城市更新新范式 充分利用3D激光扫描、深度建模等数字化技术,破解公共建筑建造与运维信息断层严重、智能化水平低以及建造和运维管理粗放等问题,为历史建筑特色部位保护、健康安全监测、智慧运维管理提供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城市更新更加科学精细。
智慧银城示范社区 围绕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等养老的现实压力,鼓励社区建立线上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养老人员的健康数据、养老数据、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机构等资源,努力做到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公平匹配,提供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真正有效地改善养老服务质量。
 

 

 

 

 

 

海珠区

 

 

数据要素改革先行地

深入贯彻国家“数据二十条”,立足“一区一谷一圈”发展空间布局,依托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出台数据要素三年规划,探索建立琶洲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和数据要素产业园,完善数据经纪人服务体系,推动建立更多业态领域的数据资产估值和定价机制,让数据要

素市场化交易改革自主有序。

 

 

全国算法高地“琶洲算谷”

充分发挥琶洲实验室、琶洲算法产业联盟“聚人、聚财、聚智”强磁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紧紧扣住“数据、算法、算力”三大支柱,打造世界级琶洲算法国际大赛,全力以赴高质量推进“琶洲算谷”建设,切实做强琶洲产业之核,将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打造成为全国算法高地。
 

 

 

越秀区

 

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支撑区

充分展现越秀老牌教育强区的责任与担当,依托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全省首批“粤教云”示范应用试验区等建设契机,持续推进教学、教研等智慧教育全场景创新应用。
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以南越王博物院、越秀公园、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等为重点,打造沉浸式体验型场馆及街区,营造融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全新消费体验。
 

 

 

天河区

 

天河CBD数字化升级引领区

通过数字化技术搭建的全球招商渠道服务平台实现市场静动态数据、产业发展状态、审批监控等信息的便捷管理与查询,降低商业楼宇招商难度,提高资产转化率,全方位助力楼宇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产城融合发展腾飞区 在做强经济支撑、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民生建设、创新基层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腾飞区。
 

 

 

 

 

 

黄埔区

 

工业数字化转型样板

依托广州科学城、穗港智造合作区等省级产业创新平台,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生态,培育企业级、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工业企业生产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高效配置和质量效率提升。
 

“双智”协同发展试点先行区

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区域道路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全息路口、全息路段覆盖范围,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开展测试工作,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面向智慧城市开展城市综合管理、路网优化、智能泊车和重点车辆管理等创新应用。
国际数字经济合作高地 依托中新知识城国家级双边合作平台,积极拓展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白云区

开放型临空数字经济试验区 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加快推动智慧机场、智慧口岸、智慧物流、数字贸易、商务会展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生态宜居宜业智慧新城

依托白云山、白云湿地与帽峰山优越生态环境,以白云新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为重点,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切实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协调共享发展的智慧新城示范。
 

 

 

 

番禺区

粤港澳智慧交通枢纽节点 依托广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从交通设施连接到交通服务一体化的转变,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交通方式和不同制式的一体化服务。
 

数字家庭建设示范区

强化数字家庭工程设施建设,推动入侵报警、火灾自动报警、视频监控、智能充电桩、智能垃圾箱、智慧停车场等智能产品在社区、住宅中的推广部署,完善面向家庭的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社区公益等综合性服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生活服务模式。
 

 

 

 

 

 

南沙区

 

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

充分发挥南沙制度创新优势,依托国际数据自贸港建设契机,加快推进“国际数据传输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节点项目,在数据交易、数据跨境等领域先试先行,吸引有迫切数据跨境需求的跨国企业和云企业入驻。
 

粤港澳数字经济开放前沿阵地

结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依托南沙科学城、南沙自贸区等建设契机,加强与港澳地区数字技术联合攻关,探索数字技术在海洋经济、人工智能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链、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与创新,重点培育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
便利港澳居民的智慧生活圈 围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人社、智慧交通、跨境支付等重点领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软硬设施互联互通,将南沙建设成为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花都区

国际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 加快推动空港、铁路港“双港融合”,建成畅联全市、畅通全省、贯通全国、联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网络,切实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
 

大湾区北部国际消费枢纽

充分发挥空铁枢纽的区位交通优势,加快集聚国际国内消费资源。高质量、差异化打造冰雪花都、山水自然康养等特色精品旅游品牌。叠加“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政策优势,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物流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

抢抓全球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战略机遇,聚焦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支持存量优质核心零部件企业增资扩产、迅速承接优质项目落地,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
 

增城区

穗莞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桥头堡 强化穗莞合作“桥头堡”作用,衔接东莞“三极三带”布局,加强与东莞东部制造产业带的协作对接,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产业化和人才交流互通融合,协同推进产业链稳定与供应链畅通,共同打造大湾区智造高地。
 

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标杆

一体规划、同步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动城乡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聚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突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带动乡村全面数字化转型。
 

 

 

从化区

 

数绿协同发展先行区

充分发挥从化生态优势,加快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重点围绕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传统行业双化协同转型、城市运行低碳智慧治理等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形成数字化绿色化良性循环。
广清一体化数字融合发展核心腹地 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促进两市产业分工合作和有序转移承接,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数字化协调发展提供示范。

 

第二节 分步实施,推动任务落地见效

准确把握分步骤、分阶段实施节奏,针对规划部署的各项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滚动推进、迭代升级,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2023-2025年,夯实基础,重点突破,城市生命体雏形建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和共性支撑能力建设,强化智慧城市建设软硬支撑环境。加快推进建设5G、“千兆光网”、物联感知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市政、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秉承先易后难、急用先行的思想,以民生关切的应用需求为牵引,在基层治理、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领域率先突破,实施一批急用先行、社会效益明显的项目,提高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6年-2027年,强化特色,全面提升,城市生命体正式运转。突出广州超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特色,深化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友好性、包容性、韧性特征,持续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按照龙头企业为主、中小企业配套融通的发展路径,加强产业上下游协同,打造开放型数字经济新优势。在数字孪生城市试点建设、基层治理智慧化转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先试先行,创新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广州样本”,打响广州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品牌。

第三节 多方参与,实现长效稳定运营

摒弃零敲碎打的分项设计,基于系统思维开展全过程咨询,构建多主体紧密互动协作的组织架构,探索广州新型智慧城市长效运营,建立“总体设计+全过程咨询+现代化管理+运营生态”模式,实现工程内各个具体项目集约规范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发挥、自我造血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以总体设计推进工程架构设计标准化。组建总体设计专班,专班由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组织,由总体设计供应商牵头,组织各相关业务部门、已建系统运维单位、工程总集单位、项目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参与,确保各方利益、诉求、方案始终保持互通。设计总体应用功能架构,分层分领域细化设计对应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网络拓扑架构、安全架构、部署方案等,形成指导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具体项目设计和建设实施的技术方案总纲,弥合各个项目分头设计造成的系统碎片、数据异构、标准差异等裂隙。基于总体设计指导各实施单位开展具体建设项目设计。

以全过程工程咨询推进项目实施规范化。组建多元主体管理机制,采用系统工程组织方式,由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指挥,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强化业务规划、总体设计、工程可研、项目设计、过程管理、后评估各个发展的环节一致性、连续性,确保系统工程从谋划布局到上线运营环环紧密相扣,实现整体效益最佳、性能最优。引入项目管理平台工具,满足宏观管理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做到趋势预判,提前打通断点,实现项目工程“一屏全览”,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各阶段完成情况,为工程实施提供有效保障。明确资金管理分配方案,遵循公开透明、注重实效、定向使用、科学监管等原则,强化成果审计,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以组织机制改革推进实施决策科学高效化。以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为纽带,强化业务需求牵引和技术赋能,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建机制,聚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产业与技术资源,共同参与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智慧城市规划、整合建设共性支撑能力、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并定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动态评估。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作为创新应用供需对接,在供给侧对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应用场景建设“揭榜挂帅”、联合创新等工作,在需求侧对接市各局委办、各区政府,梳理应用场景建设需求。

以运营生态推动智慧城市自我造血。依托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构建开放合作的建设运营企业生态,积极对接多方社会市场主体,动态发布广州智慧城市建设机会清单,吸纳优秀解决方案提供商参与共建广州新型智慧城市,为业务需求部门提供相关平台开发、系统集成、应用运营、数据分析等多元化服务。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结合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责任主体、项目属性、信息安全等多方因素综合考量,探索各类项目商业化合作模式,建议将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划分为非经营性项目、纯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三大类。其中,非经营性项目完全是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类项目,没有获利空间,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纯经营性项目建设出资方、建设、运营均以企业为主体,项目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政府可给予部分补贴。准经营性项目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落实“一把手”责任机制,“全市一盘棋”高位统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不定期会商研讨广州新型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并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并定期督导进展。各区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按照“项目化、清单化”和“定目标、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要求,明确新型智慧城市推进计划、项目安排以及预期成效。

第二节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等专项资金支持或政策性补贴,拓宽财政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智慧城市投融资体系,大力吸引各类银行、保险、信托、基金、产业集团等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政企合作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与运维。鼓励和引导企业在市场直接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债券市场增发智慧城市建设企业债,通过发行债券募集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

第三节  完善评估评价体系

结合广州本地发展特色,制定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基础设施、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定期开展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效能综合评估。市政数局指导各级各部门参照评价标准推动各领域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加大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估评价工作宣贯,结合评估结果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应用实践作为示范标杆,由政府予以奖补,总结宣传典型经验,组织学习与培训,力求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螺旋提升发展格局。

第四节  加强品牌宣传推广

综合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理念、新做法,提升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公众认知度和社会应用水平。组织开展系列培训会和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试点示范项目成功经验,促进经验交流及宣传推广。建立完善内部培训机制,定期邀请业界专家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技能和新理念、新思想培训授课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在线培训,提升各级公务人员、企业家、创业者等群体数字素养。

 

附件

名词解释

  1. IPv4:是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的第四版,也是第一个被广泛使用,构成现今互联网技术的基石的协议。
  2. IPv6:是英文“InternetProtocolVersion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缩写,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3. 政府首席数据官:主要由本级政府或本部门分管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的行政副职及以上领导兼任,主要负责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数据管理和融合创新,实施信息化项目常态化指导监督,加强数据人才队伍建设。
  4. “1+11+N”公共数据资源一体化格局:即围绕1个市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完善接入11个区级节点、N个部门节点,实现对公共数据的统筹管理。
  5. 数据经纪人:是指经省数据流通交易主管部门认定,利用行业整合能力,通过开放、共享、增值服务、撮合等多种方式整合利用有关数据,促进行业数据与公共数据融合流通的中介服务机构。
  6. 企业首席数据官:是源于数字化转型而产生的新型管理者,是有效管理和运用企业数据资源、充分挖掘数据价值、驱动业务创新和转型变革的企业负责人。
  7. “云窗口”:结合5G网络、人脸识别等技术,借鉴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ATM)理念,建设无人值守的自助政务服务终端及环境,为企业群众提供远程视频咨询导办、材料打印、事项申报等服务。
  8. “双智”试点城市:2021年4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
  9. 服务型制造: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
  10. “新城建”试点城市:2020年10月,住建部在16个城市开展首批“新城建”试点,广州市是其中一个。
  11. “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新征程中持续释放“双区”驱动效应,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在新征程新高度上“比翼双飞”。
  12. “四个出新出彩”: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13. 职能数据清单:即梳理政府职能职权相匹配的全量数据资源目录清单,进一步压实部门数据采集、使用、管理相关责任。
  14. 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一种实现不同骨干网之间网络连接和数据交换的中间载体,运营商、云服务商、互联网企业等都能够在该中心上实现互联互通,有利于提高网络性能,降低通信成本。
  15. CDN:ContentDeliveryNetwork的简称,指利用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节点服务器群组成流量分配管理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内容的分散存储和高速缓存,并根据网络动态流量和负载状况,将内容分发到快速、稳定的缓存服务器上,提高用户内容的访问响应速度和服务的可用性服务。
  16. 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s)的简称,是指基于蜂窝网络构建形成,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该技术支持待机时间短、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特别适用于承载物联网的大量碎片化业务。
  17. C-V2X:基于蜂窝(Cellular)通信演进形成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VehicletoEverything,V2X)技术,又称为C-V2X,可提供Uu接口(蜂窝通信接口)和PC5接口(直连通信接口),目前包括LTE-V2X和NR-V2X。
  18. 公共数据运营机构:是指在市数据流通交易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承担公共数据资产登记服务的专门机构。
  19. CEPA:指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20. 数据商:是指为数据交易双方提供数据产品开发、发布、承销和数据资产的合规化、标准化、增值化等服务机构。
  21. 智能建造:指在建造过程中加强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建筑业生产模式。
  22. “四标四实”:“四标”即一张“标准作业图”、一套“标准建筑物编码”、一个“标准地址库”和一张“标准基础网格”;“四实”即通过入户走访、外业调查的方式,核准“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设施”。
  23. 5G+LTE-V2X:指基于5G无线网络与高速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周边环境和网络的全方位通信,为汽车驾驶和交通管理应用提供环境感知、信息交互与协同控制能力,具有传输可靠性高、速率高、范围大、时延好、带宽大等优势。LTE(LongTermEvolution)是一种高速移动通信技术,可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稳定的连接。
  24. 互联网+明厨亮灶:明厨亮灶,是指餐饮服务提供者采用视频等在线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餐饮服务相关过程的一种形式。
  25. “红棉码”:基于“穗好办”APP建设的广州城市码,实现多码归集,多种亮码场景融合,办事人通过展示“红棉码”就可办理各类政务服务、生活服务。
  26. “一件事一次办”:将多个部门相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目的是群众企业只跑一次即可办完“一件事”。
  27. “云坐席”: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晓屋共享平台,以政务晓屋为服务载体,以“不见面、非接触、云端批”的方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咨询、受理和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窗口工作人员。
  28. “志愿时”:由广州团市委开发的志愿服务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是志愿者个人、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的在线管理平台,是志愿者在线沟通交流平台,是实现“志愿者荣誉激励”“志愿者组织管理”“志愿者增值服务”的有效载体。
  29. IP: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指通过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30.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国际贸易和运输企业提供统一的信息处理公共平台,实现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平台一点接入、一次性递交满足监管部门要求的格式化单证和电子信息;监管部门处理状态通过“单一窗口”平台反馈给申报人;监管部门按照确定的规则,共享监管资源,实施联合监管。
  31. “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由华为与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定位为计算产业的赋能平台、鲲鹏计算产业人才的培养平台、鲲鹏计算产业的孵化平台,将立足广州、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聚焦万亿级的计算产业蓝海。
  32. “1+2+N”数字化转型行动:面向每一个产业集群,形成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商、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等两方紧密合作的建设主体,协同N个数字化转型合作伙伴,包括但不限于工业设计、共享制造、物流仓储、直播电商、金融服务等。
  33. “一核一带一区”:2018年1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形成由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来源: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END】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