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共7章24节,提出了“13535”的总体架构,涵盖了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方方面面。
总体架构
数字广州的“13535”总体架构是广州市为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而制定的顶层设计框架,具体内容如下:
1条主线: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数据赋能
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核心,贯穿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管理、使用的全生命周期。
数据供给
扩大数据供给规模,依托城市大数据平台,形成公共数据“一本账”,引导社会数据按需汇聚。
数据流通
创建数据可信流通大市场,激活数据开发利用新活力,促进数据要素价值的实现。
3大基础:数字基础设施、城市数智中枢、数字安全屏障
数字基础设施
构建“空天地海”全连接体系,构建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绿色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包括5G、6G网络、云计算中心等。
城市数智中枢
打造城市运行管理的中枢系统,实现城市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协同高效处置。
数字安全屏障
筑牢国家数字安全南大门,加快形成全域性城市数字安全防护体系。
5位一体:全领域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
构筑数实融合的数字经济新优势,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业等。
数字政务
推动政府服务管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构建集约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
数字文化
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馆等设施建设,促进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字社会
加强高标准数字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民众的数字化生活质量。
数字生态文明
打造双化协同的生态文明新范例,推动绿色发展。
3大动能:适数化制度改革、数字技术创新、数字领域开放合作
适数化制度改革
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创新
打造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策源地,推动数字技术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
数字领域开放合作
构建互利共赢的协同开放新格局,加强国内外数字经济合作。
5大保障:组织、资金、人才、资源、宣传
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数字广州建设的顺利实施。
资金保障
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数字广州建设。
人才保障
培养和引进数字经济领域的高端人才,构建数字人才高地。
资源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数字广州建设所需的土地、能源等资源供应。
宣传保障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数字广州建设的良好氛围。
主要内容解读
高标准谋划,科学设计数字广州“13535”总体架构
高起点布局,打造泛在互联、安全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高效率实施,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高效能驱动,着力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
一、起草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大势,大力推进数字化发展,围绕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我国数字领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2022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数字中国“2522”的整体布局,为我市编制《数字广州建设总体规划》(简称《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等领域改革创新,数字化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有力支撑了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新时代新征程上,以高水平顶层设计引领高质量数字广州建设,对于我市促进实数融合、厚植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打造城市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有关决策部署,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广州,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更好服务广州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助力“再造一个新广州”,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本《规划》。
二、发展目标
《规划》对标《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大干十二年,再造一个新广州”的工作要求,按2030年、2035年分别设置阶段性工作目标。
到2030年,力争建成数字中国标杆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全国领先,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效显著,数字产业加速迈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域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涌现一批引领性应用、理论、制度成果。
展望2035年,力争成为全球数字科技及产业创新高地,数字活力全面激发,数字基础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准,新型产城融合服务能级实现跃升,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新路径。人民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7章24节,结合广州实际,系统谋划了数字广州建设“13535”总体架构: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条主线”,贯穿数据“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城市数智中枢、数字安全屏障“三大基础”;推动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领域数字化转型;激活适数化制度改革、数字技术创新、数字领域开放合作“三大动能”;加强组织、资金、人才、资源、宣传等“五项保障”。
在“13535”总体架构支撑下,《规划》制定了七个篇章内容:第一、二、七篇章主要是发展环境、发展目标以及保障措施。第三到第六篇章是具体任务:第三篇章是“全流程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提出构建数据优质供给资源池、创建数据可信流通大市场、激发数据开发利用新活力;第四篇章是“全方位增强数字广州建设基础支撑”,提出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打造城市数智赋能总枢纽、筑牢国家数字安全南大门;第五篇章是“全领域推动‘五位一体’数字化转型”,提出构筑数实融合的数字经济新优势、树立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新标杆、开启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新篇章、建设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新典范、打造双化协同的生态文明新范例;第六篇章是“全要素激活数字广州创新发展动能”,提出打造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策源地、建设适数化制度改革先行试验田、构建互利共赢的协同开放新格局。
四、突出亮点
《规划》的编制,是广州首次从顶层设计维度,高标准、多角度、全方位描绘了建设更高水平数字广州的发展蓝图和实施路径,突出表现三个方面特点:
(一)突出顶层设计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规划》既贯彻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布局要求,也立足广州实际,将打造湾区数字引擎、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构建统一数据要素市场以及布局未来优势产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二)突出“实”与“数”、“数”与“碳”相结合。《规划》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定位,提出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车路云一体化、数据产业等新兴产业。做好“数”和“碳”两篇文章,强调数字化与绿色化“双化协同”,以数字技术赋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 。
(三)突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规划》在总结广州数字化发展成效的同时,直面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如龙头骨干企业不足、产城融合亟待提升、适数化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努力举措。
五、保障措施
《规划》着重从机制、资金、人才等五个大的方面进行总体安排,切实保障《规划》重点任务落地落实。一是优化数字广州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将数字广州建设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一把手工程”,加强资源统筹、政策协调、改革协同。二是在做好市、区资金统筹的同时,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性资金支持,并构建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投融资体系。三是加快引进高层次数字人才及团队,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开展大数据人才职称评审,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等。四是加强数字广州建设重大项目用地支持,统筹保障重大项目能耗指标,探索数电联营模式,并鼓励数据中心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五是积极总结经验做法,大力宣传数字广州建设成效,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广州营造良好氛围。
信通院胡坚波:系统推进城市全域转型 打造数字中国标杆城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为新时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指明了重点和方向。近日,广州市印发《数字广州建设总体规划(2024-2035)》(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数字广州,更好地打造城市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厚植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洞悉发展大势,顺应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
数字化发展浪潮持续席卷全球,数字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正加速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成为各大城市壮大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
(一)城市数字化转型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出,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规划》结合广州数字化发展实际情况,系统谋划了数字广州“13535”总体架构,整体系统协同推进数字广州建设。
(二)城市数字化转型进入技改制转新阶段
我国城市数字化发展历经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概念导入期(2008到2012年),2008年开始,我国多地探索建设物联网支撑下的城市,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能源电网管控、交通运行等领域,构建出“局部物联”的城市数字化雏形。第二阶段是试点探索期(2013到2015年),这一阶段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在全国选取了290个试点,广泛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系统建设呈现横纵分割特征。第三个阶段是集成发展期(2016到2021年)。国家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概念,强调数据驱动、以人为本、统筹集约、注重实效,信息系统向横纵联合大系统方向演变,涌现出了城市大脑、数字孪生城市等综合平台,开展跨部门、跨业务的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体验。第四个阶段是技改制转期(2022年至今)。从2022年开始,各地出现以城市全领域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改革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探索,城市主动适应技术变革所带来的运行治理方式调整,加强流程再造与机制创新,形成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适数化”发展环境。《规划》把握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的关系,立足新阶段针对性提出以数字之力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持续激活数字技术自主创新活力,释放强大动能,同时创新开展适数化制度改革,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藩篱,实现技术与制度同频共振。
(三)城市数字化转型需充分释放数据资源价值
我国是首个提出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的国家,2023年初,党中央决定组建国家数据局,并赋予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等职责,旨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实现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始终,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
《规划》深刻把握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要求,以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为核心,围绕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提出打造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数据要素“改革沙盒”、建设大湾区“数据特区”等创新举措,打造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先行区
二、坚持国际视野,科学认识数字广州建设战略定位
《规划》深入理解和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基于广州自主创新攻坚期、产业发展换挡期和城市治理转型期的发展特点,谋划数字广州建设,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活改革、开放、创新动能,促进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一)面向自身,支撑实现“再造一个新广州”
2024年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州市提出“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到2035年经济总量翻一番”。“再造新广州”是在实现经济总量发展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治理水平等。《规划》通过推动广州全域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全面激发数字活力,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社会服务普惠便捷、数字文化自信繁荣、区域数字协同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数字时代发展红利,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推动数字基础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准,有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显著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引领全球超大城市全域智治新模式,实现“数字共富、全域智治”。
(二)面向湾区,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地位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地位特殊、作用突出。《规划》全面对接和落实湾区对广州“核心引擎”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南沙自贸区改革开放试验田先行先试发展优势,重点围绕湾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开放型数字经济创新高地等方面,创新提出一批重点任务与重大举措,体系化建设面向港澳的科技创新、产业协作、高端服务和跨境数据流通等服务能力,全方位布局区域一体化高端发展格局。
(三)面向全国,继续发挥好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州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使命任务,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规划》围绕使命任务,以打造数字中国标杆城市为目标,创新构建“1示范、3引领、5高地”发展格局,打造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先行区,勇当数字技术创新排头兵、适数化制度改革领头羊、数字开放合作火车头,成为实数融合的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整体智治的数字政府建设高地、数字赋能的千年文脉赓续高地、全龄友好的数字服务体验高地、双化协同的绿美城市示范高地。
(四)面向全球,助力建成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是广州面向2049的总体愿景。《规划》坚持以国际视野洞察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坚持对标世界最强最优最好,准确把握和引领全球数字贸易竞争规则重构,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治理,主动参与数字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广州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视野实现以信息流驱动人流、物流、资金流高效自由流通,打造全球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强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规划》落实数字中国整体布局各项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紧扣“13535”总体架构,部署系列重大任务。
(一)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条主线”,《规划》从强化数据优质供给、加强数据可信流通、推进数据创新应用三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构建数据优质供给资源池,形成公共数据“一本账”,引导社会数据按需汇聚,建立个人数据确权授权机制。二是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打造可信数据空间,探索建设大湾区“数据特区”,深化推进一级、二级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三是促进企业数据与公共数据融合应用,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开展数据资产化创新应用,打造数据“新品牌”“新场景”“新资产”。
(二)增强数字广州建设基础支撑
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城市数智中枢、数据安全屏障“三大基础”,《规划》提出建强“空天地海”全连接体系,构建城市算力网,打造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和数字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数字资源管理调度机制,深化广州数字安全运营中心建设,针对解决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赋能不足、底座重复建设、数据安全形势严峻等问题,为数字广州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三)推动“五位一体”数字化转型
《规划》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强调全域联动,统筹推进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领域深化数字化转型,重点推动“实”“数”融合、“数”“碳”融合,前瞻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感知产业、数据产业等数字产业未来赛道,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以数字绿色生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
(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落实市委“1312”思路举措中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活力的要求,《规划》强化集成电路、新一代半导体、核心算法、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web3.0等数字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通过机构改革、立法立规、建立标准破解“技术一日千里、管理一日十里”困境,坚持城乡、湾区、国际三圈数字协同,以数字之力激活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动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五)保障数字广州高质量发展
数字广州建设涉及领域广、时间跨度长,注重统筹协调、系统集成、一体推进,需要加强系统谋划,形成统筹推进合力,《规划》围绕组织、资金、人才、资源、宣传等作出部署,提出建立数字广州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布局数字广州建设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政策供给,协调调度全市数字资源要素,并要求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将数字广州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数字广州建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