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时代,商业银行如何把握契机开展银政合作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在今年的两会上,数字政府也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数字金融百人访谈栏目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九卦金融圈联合主办,新希望金融科技公司、网金联盟协办。银行数字化如何向纵深发展成为银行人关注的热点,数字金融百人访谈,专注对话数字金融的亲历者,畅聊银行数字化变革的前景和未来,勾勒数字银行的蓝图。

本期专访对话嘉宾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杨海平,一同探讨商业银行如何联动数字政府,布置自身战略契机,抢占数字世界重要端口。

数字金融百人访谈第二十期杨海平:如何看待商业银行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战略契机?

嘉宾

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杨海平

主持人

新网银行品牌市场部总经理 许小青

640-1

问题目录

Q1:你怎样看待数字政府在整个数字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Q2:根据您的观察和研究,数字政府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Q3: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可能遇到哪些难点,或者说会经受哪些考验?

Q4:与数字政府相一致的银行服务形式即开放银行。结合数字政府的发展趋势,您如何考虑对开放银行的战略地位?

Q5:在政务场景搭建和完善过程中,银行的角色有哪些?

Q6:商业银行会从哪些方面推进针对政务场景的服务创新?

Q7:数字货币与政务的结合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Q8:数字政府对于宏观调控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对商业银行意味着什么?

Q9: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政务数据管理、政务场景管理亟待提升的工作有哪些?

Q10:数字政府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接G端需要提升哪些能力?

Q1 主持人:你怎样看待数字政府在整个数字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杨海平:由于数字政府目前总体而言处于发展的初期,因此大多数人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系统地思考数字政府对于整个经济乃至未来社会的意义。只要我们略加思考,就会认同:数字政府的深远影响绝对不亚于人类历史上任何重大的变革。

第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与之相一致的政府组织和运作形式,也即数字政府。生活场景和生产场景的线上化,必然要求政务管理的线上化;数字经济的高效发展,必然要求拆除隐形门、玻璃门,要求减材料、减环节,要求透明化,也必然要求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行政审批职能的数字化、智能化。同时,数字政府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牵引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数字技术研究的组织者、推动者、应用者,附带自我进化机制的数字政府必将激发改革红利、创新红利,成为社会跃迁的强大动力。

第二,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生产关系作为调节分配关系、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在资源要素发生变化(例如数据生产要素的加入),生产主体发生变化(例如平台型企业的诞生),生产操作系统发生变化(新基建提供的新型技术系统)的情况下不可能一成不变。一方面,数字经济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由此也需要生产关系进行相应的优化与改进。而政府作为社会制度的供给者,一定会对生产关系相关的制度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同时对自身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营商环境的优化,规范政府的履职清单、服务清单,利用数字政府系统降低设租寻租可能性,通过数字政府项目实现和固化放管服成果,均属于生产关系的优化。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要进行交易和配置,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规则。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推进,生产关系还将迎来更大的变革。另一方面,围绕数据要素、数字经济的生产关系优化,将激发数字经济迸发更大活力。

第三,从大历史和国家竞争的角度看,国运之争可能是科技等要素的竞争,其背后是国家各类制度和机制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供给者即政府在竞争。我们都说当前中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由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战略能力,谋划百年大局,引领历史航向,正是数字政府的价值所在。同时,数字政府能够一体化、高效推进数字社会、数字经济,为世界提供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将中国的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及综合国力。

第四,从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并且需要有相应的金融体系、金融能力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革命、数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将带来金融业的革命。作为数字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政府建设也将推动金融业的转型。特别是,数字政府、数字金融的进化及其结合,恰恰是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最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Q2 主持人:根据您的观察和研究,数字政府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杨海平:根据广东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山西省等省份公布的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建设任务清单,各省更加强调在统一顶层设计之下的分步、分层实施。目前各省数字政府的IT架构呈现出趋同的特征,大体都分为五层架构:

第一层是基础层,由网络、服务器、物联网和云平台等组成。

第二层为数据层。包括省级数据平台、行业部门分平台、各市子平台等,汇聚政务、社会、经济等数据资源,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层为支撑层,包括政务服务网、统一身份认证中心、电子证照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等。

第四层为应用层,包括行政办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区域协同等系统,并实现互联互通。

第五层为服务层,由政府门户网站、移动政务APP等构成。

640-2

目前中国的数字政府建设全面铺开,全面提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第一方阵。根据一些专家的分析和各地领导的概括总结,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

一是数字化底座由传统技术向以区块链、物联网、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转变,技术跨代、技术赋能特征明显。

二是从部门政府向整体政府的转变。传统的政府形态是典型的部门政府。伴随着新一代数字政府IT架构的应用,部门政府将逐步向整体政府转变。对于数字政府平台的用户而言,就是要实现一网通办,一点接入、全方位服务,通过打通数据,打通业务程序,打通烟丛式的应用系统,打通散落在各部门的事权,通过不断规范政府的履职清单、施政清单、服务清单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的闭环。对于政府人员而言,就是要实现一网通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三是从基于流程的职能型政府向基于数据的智能体政府转变。按照各省的规划,政府数据向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汇集,由大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并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为基础,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中枢,用算法代替认为判断,用数据代替经验,逐步推进政府的循数管理、循数决策,实现政府管理的智能化。

四是建设状态从各自为政向规划引领转变。在数字政府建设的初期阶段,一般都采用了从痛点、难点问题及高频场景入手的路径,但也正因为这一特点造成了数字政府建设项目存在散、断、堵的特点。“散”表现在同一个省范围内,专线、机房的分布等等都比较散,没有集中统一管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也存在资源重复投入等问题。“断”表现在有的应用没有形成闭环,类似于基础设施中的断头路。“堵”表现为部分应用系统难以支持高并发访问,时有拥堵发生。近期不少省区已经发布了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有部分省区已经进入第二个规划期,在规划引领下有序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项目。

五是系统建设思维从传统建设运营模式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各地在数字政府建设项目中,逐步摸索,逐步借鉴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形成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等建设理念。特别是,将用户思维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相结合,数字政府系统的设计者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六是从传统的应用向生态化应用转化。随着数字政府系统的推广,数字政府与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的结合出现了更多的创新形式,由此也催生出更多富有创意的新型场景生态。由此,政府管理、政府服务功能趋于泛在化。

七是由系统项目建设到综合性改革转变。数字政府起步于IT系统的建设,但涉及到流程变革、架构调整,实际上已经成为围绕政府“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综合性改革。

Q3 主持人: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可能遇到哪些难点,或者说会经受哪些考验?

杨海平:按照我的观察和理解,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难点。

一是政府的科技和数字化能力将经受考验。尽管数字政府系统实行管运分离,并将建设及数据分析等工作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商,但政府仍然需要相应的科技项目管理能力、数据应用能力。特别是,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形成适应数字经济的数字领导力确实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是政府的协调能力将受到考验。数据政府建设涉及多层级、多条线、多节点、多个分中心,数据资源的汇集十分困难,打通各类应用系统、办事流程,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此外,统一规划下的应用创新、技术路径选择,均考验协调能力。由于不同地区的数字政府建设步伐差异较大,不仅需要协调,可能还需要一定的帮扶机制。

三是数字政府的改革决心会受到考验。数字政府要实现规划目标,比如说减少企业开办时间、项目审批时间等,就要进行政府职能和流程方面的改革。

 

Q4  主持人:与数字政府相一致的银行服务形式即开放银行。结合数字政府的发展趋势,您如何考虑开放银行的战略地位?

杨海平:毫无疑问,数字化是商业银行二次创业、追求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途径。成为数字政府的共建伙伴,通过开放银行、场景金融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布局G端的金融服务,实现G-C联结、G-B联结、G-B-C联结,是商业银行接通未来数字世界的重要端口和通路。个人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开放银行的战略意义。

第一,数字政府时代,如何认识银政合作的重要性?政府类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机构类客户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客户。以前针对政府类客户,重点营销融资服务以及拓展财政性账户。随着数字政府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政府类业务。政府不仅是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而且是信用的枢纽、信息的枢纽、资金的枢纽,也是流量的枢纽。银行积极与政府进行对接,积极与政府共建生态,并将体现自身战略意图的服务投放到政务场景及各类生态中,这将是未来政府业务的主流模式,对商业银行数字化也具有极端重要意义。

第二,数字政府加快推进背景下,开放银行为什么重要?数字经济时代银行所有的金融服务都是场景化和数字化的。当前这个时期,正处于抢占场景和数据资源的关键时期。抢占场景和数据资源就是抢占未来。在各类场景中,政务场景属于源头性、枢纽型场景,开发G端场景,可以顺势切入B端和C端客户。在所有的各类数据中,政务数据是质量最高的数据,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按照目前行业通行的规则,参与系统平台建设的主体,可以使用脱敏数据。这种可以称为数据收单的业务模式,无疑是获得数据优先使用权的渠道。政务场景、政务数据是商业银行数字化必争的战场。在政务场景和政务数据上失去先机,很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落后。

第三,如何看待不同商业银行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战略契机?目前在商业银行分化的关键阶段,数据能力、场景接入能力将是分化的又一动力。而且由数据能力和场景能力导致的分化,是很难逆转的。大型银行凭借出色的金融科技能力、综合化的服务能力,可以输出方案,可以承接整体输出的项目,可以成为政务金融服务的主力。同时,由于大型银行财力雄厚,可以不追求短期回报,进行长期布局,谋取战略性优势。但是无论是监管要求,还是能力限制,大型银行不可能实现对政务场景的独占。由于各省、各地区之间的数字化意识、财力不同,因此,数字政府建设的节奏存在明显差别。客观而言,这种差距也为不同的区域性银行提供了机会。如果能够广泛联合科技公司及其他第三方主体,中小银行也有自己的战略空间。

640-4

Q5 主持人:在政务场景搭建和完善过程中,银行的角色有哪些?

杨海平:围绕数字政府,银行与政府合作的四种模式是:一是嵌入关系,将银行的金融服务通过API等技术方法投放于政府的系统和场景。二是参与式共建,即作为非主导的参与方,与其他合作方共建数字政府系统。三是主导建设,在多方共建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包括独家建设,整体输出。四是共同推进政务场景的延伸,与生产场景和生活场景形成广泛的融合。

在政务相关场景搭建过程中,商业银行要成为合格的共建伙伴。可能的角色包括:

一是政务场景建设的整合者。银行利用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利用熟悉B端、C端客户的优势,利用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经验和互联网思维的良好积淀,完全可以成为政务场景的整合者,并争取成为主办行。

二是方案及IT系统的输出者。部分银行的科技能力非常强,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已经有许多合作项目落地,他们能够实现金融服务与系统输出的结合。

三是数字政府建设费用的分担者。商业银行参与数字政府项目的建设,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分担数字政府建设费用。

数字政府建设费用的筹集方式一般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用政务预算资金出资。

第二种是地方政府通过与商业银行等主体签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由一家或多家商业银行,或与其他主体共同分担。未来,银行或其他主体参与数字政府建设项目,会更加公开透明,可能会有多家银行、多家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共同分担费用,共同提供方案设计,共同提供金融与非金融服务。

三是数字政府平台的推广者。由于银行有一定的物理网点,有自己的渠道和影响力,银行与政府合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相互引流,提升应用项目的用户量和覆盖率。

640-6

Q6  主持人:商业银行会从哪些方面推进针对政务场景的服务创新?

杨海平:在开放银行理念下,最早的合作是银行在自己的物理网点和自助机具上办理政务事项。在数字政府背景下,银行的业务创新主要围绕场景展开。现阶段,商业银行围绕政务场景的创新包括:

第一,推进场景融合与联接。目前部分商业银行正在尝试或者已经将金融服务嵌入“新湘事成”、“ 粤省事”,“ 皖事通”、“ 浙里办”、“ 蒙速办”、“冀时办”、“吉事办”等前端应用。下一步的重点是根据自身战略方向和客户分布,针对性地推进G-C类场景联结、G-B类以及G-B-C类的场景联接,通过搭建场景、升级场景,为个人类客户、企业客户提供闭环的服务,并植入金融服务。比如,个人出国旅游要办理护照、签证事务,在旅游场景中可以嵌入政务办事的链接。再比如,涉外供应链必然要涉及通关、出口退税等一系列的管理行为,也会涉及到外汇管理的一些管理行为和管理环节。涉农企业不仅要打通农业部门,工业企业不仅要打通工信部门,矿山企业不仅打通国土部门,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以项目建设、生产销售等环节为重点,不仅要打通主管部门,还要与相关的管理部门打通。通过的系统的连接、调用等在生活场景、生产场景实现政务办事功能,解决“散”“断”“堵”的问题,可能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升级热点。

第二,在场景中推进政务金融、个人金融服务、产业金融提档升级。银行正在尝试将钱包类、支付类、融资类产品融入G-C场景,提供给个人客户,并结合政务数据的采用,推进算法更新,推行智能化的产品推荐、无感化的产品提供,推行负责任的信贷文化,升级个人金融服务。结合产业互联网、产业平台的发展,不断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现金管理、企业流动性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益化,推进产业金融的升级。银行要想占据当地特色场景,往往也需要大力推进G-B金融服务升级。例如,为了服务好预算单位,需要实现财政、预算单位、人行、商业银行之间的互联互通,综合考虑其作为预算单位的特性及其行业属性,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这种方案创新不是银行的业务专家预设的,而是相关主体在实际中共同设计的。结合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G-B-C场景的进化,进一步升级开放银行体系,提升“平台化、插件式、快捷化”输出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大力推进生态型、场景型金融服务,提供综合化的解决方案。随着G-B-C融合的推进,银行金融服务的投放意味着广泛的联动、互动式的创新、内开源式的合作。

第三,推进政务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开放延式伸。实际上,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政府管理服务理念与银行服务理念的进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商业银行和政府均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政府即平台的发展方向与商业银行的开放银行,有很多方面是一致的。未来政府也会像商业银行一样研究的用户旅程,提升用户的体验。政务服务的输出方式也在改变,政务平台建成之后,并不是只能等待个人客户、企业客户登录使用,除了利用互联网思维引流之外,也可以通过API、小程序等实现与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结合。在这一方面银行和政府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创新空间。当然,银行和政府在法律规制上是不同的。政府只能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职责。因此,生产场景、生活场景与政务场景的联通,需要一定的申请、审批程序。但正如银行服务投放方式改变一样,在“政府即平台”理念的引领下,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的重新定义也是必然的。

第四,通过与数字政府系统对接,推进特色创新。未来,银行通过与数字政府平台对接,还能够实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新。比如,银行客户中的僵尸企业正处于破产重整的进程中,涉及到法院的一些程序,也涉及到很多债务人会议的程序,非常繁琐。如果将破产程序的改革与数字政府理念、流程优化相结合,通过数字政府程序来实现破产重整,包括方案的表决等,将会大大提升不良资产经营的效果。再比如,如果商业银行经一定的程序,与环境监测部门的系统、环境权益市场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就可以更好地发展绿色信贷,打造绿色银行。

商业银行针对政务场景的创新需要做到几个融合:主导方向上推进G端、B端、C端服务的融合。服务手段上推进投行与商行服务的融合、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融合、融资与融智的融合、技术输出与金融服务输出的融合。在服务效果上实现算法升级与业态升级的融合。

Q7  主持人:数字货币与政务的结合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杨海平:货币本身是属于中央银行的事权,数字货币的发行以及相应的规制,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数字政府的重要内容。未来数字政府和数字货币会相互借势,共同推广。

一是数字货币的推广过程会与政务场景、政务金融的数字化过程紧密结合。

二是由于数字货币利用了区块链分布式记账、可追溯、不可篡改等技术特点,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将极大的提升数字政府的效率。比如,财政支出和预算管理将因为数字货币的广泛采用而体质增效,在财政补贴精准性、财政收支管理、地方政府杠杆率成因溯源、风险管控等领域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广,资金转速的量化与衡量就有了基础。再比如说,在数字货币广泛推广的背景下,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司法实践的智能化水平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是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广,商业银行政务金融及相关的场景金融服务,面临着新的冲击。由于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系统的松耦合关系,商业银行需要针对未来的服务产品和模式,早研究,早布局。

Q8 主持人:数字政府对于宏观调控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对商业银行意味着什么?

杨海平:未来宏观调控部门可以调动的数据量和现在相比,不在同一个量级。数据量与数据维度的增加,无疑会使宏观调控有更大的前瞻性、更多的预见性和更好的精准性。主流观点认为宏观调控部门就是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央行、财政部之外,发改委、国土部门、住建部门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对要素的配置有重要的影响。这些部门在数据政府的背景下,在数字孪生、以虚控实的理念下,随着数据量、数据维度的增加,契合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治理的需要,必然会相应地升级调控模型和算法,调控政策会更加有效和精准。人民银行借助大数据资金流量分析和更科学的宏观经济模型,提升货币政策工具效果。财政部正在统筹推进预算体制改革,建设数字财政,加快财政制度优化。财政部门将依靠更加精准的税收、补贴政策以及发债计划,提升财政政策的效果。其他几个部门也大体如此。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随着数字政府的深入推进,要更加重视战略研究,深入细致的分析宏观部门的政策信号,做好资产负债配置,提升经营策略的敏感性。

640-5

Q9 主持人: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政务数据管理、政务场景管理亟待提升的工作有哪些?

杨海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十四五规划的要求,数据开放共享将加快推进。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尽管已经在利用政务数据方面有了很多探索,但目前使用政务数据更多的是采用点对点的模式,比如利用税务数据,就与税务部门对接。

数据方面亟待提升的工作有几个方面:

一是省级大数据局加快数据归集与开放。尽快落实十四五规划中“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等内容。

二是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将商业银行纳入试点范围。

三是加快数据市场建设。尽快完善数据确权规则,完善数据要素一二级市场架构体系,建设数据市场基础设施。

对于政务场景开放,希望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业务连续性,限制某类单一主体,对于政务场景的垄断

二是就商业银行和其他按企业参与数字政府项目而言,政企合作、管运分离是大的方向。不管是否涉及预算资金,是否涉及参与方费用分担,希望给更多的银行和企业参与机会。

三是希望政府在把握政务场景安全性的基础上,推进政务场景与B端、C端场景的互联互通,与市场主体相向而行。

640-3

Q10 主持人:数字政府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接G端需要提升哪些能力?

杨海平:尽管银行在服务政府机构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在数字政府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总体上仍需要提升能力。

第一,对政府运行规律及相关场景的研究能力。政府类客户、政务场景及其延伸较为特殊,有着独特的运行规律。科学把握政府运行规律是数字政府时代服务好政府并通过政务场景服务好其他客户的前提条件。数字政府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更加注重对政府账户结构、预算管理、行政事权、调控思路等的研究。政府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部门,在不同的阶段,其工作重点和战略任务是不同的,比如近一个时期以来,很多政府将营商环境的优化作为重点抓手。这一特征增加了政府相关研究的难度。商业银行参与数字政府建设项目就是要理解政府在不同阶段的诉求和侧重点,在把握大的方向的前提下,有序的去推进。只有懂政府,才能成为政府数字政府建设的智库、伙伴和财务顾问。

第二,数字政府IT系统建设能力。按照统一的顶层设计,在尊重政府偏好和关切的前提下,选择主流的可靠技术路径,实施或参与IT系统建设,需要相应的技术能力。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信息安全保护和数据管理方面的要求,打消政府的顾虑,需要相应的技术能力。在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的IT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服务投放能力是与数字政府建设相对接的核心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即使有股权纽带、人际关系优势,也很难获得业务上的真正突破。

第三,生态共建能力。尽管商业银行较为了解政府和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了解G端、B端、C端存在的痛点和难点,具备了作为整合者来推动一类生态建设的基本条件,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共建能力,具体包括业务梳理能力、业务整合能力、市场挖掘能力等。商业银行需要团结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生态构建中,形成能力组装关系,进而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

第四,项目管理能力。因为数字银行的建设涉及到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对于业务连续性、流程条件准确性的把握要极其精准,不能有半点马虎。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参与数字政府及数字政务有相关场景的时候,要准确理解政务事项办理的条件、政务事项办理流程,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要严格项目的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九卦金融圈

专家:何平

编辑:殷宜家 杨文华

来源:九卦金融圈

【END】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