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于华为《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智慧园区的规划,即园区的“顶层设计”,是从不确定到确定性、从抽象到具象化的过程。智慧园区顶层设计要“以终为始”,以业务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全员一盘棋进行整体规划。顶层规划为建设明确“做正确的事”,是智慧园区建设的总蓝图,统一各业务部门的思想,联合平衡各方资源。在规划中需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商业价值和技术可落地性,以及运营需求、实施节奏及资源投入等要素。
以下为具体内容:
“顶层设计”是工程学的一个术语,指针对某一具体的设计对象,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是一种将复杂对象简单化、具体化、程式化,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的设计方法。“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就是将顶层设计的方法与理念运用到园区的业务发展,以智慧化愿景驱动,以满足用户需求和商业价值为目标,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综合考虑园区的各个组成要素 / 业态、各个层面、各类角色以及各种影响因素,从统筹全局的战略视角出发,对园区的智慧化进行蓝图规划和场景设计。
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顶层决定性,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 的设计,是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的理性提升,从园区的业务发展和核心用户需求入手,设计园区面向未来的发展愿景目标,所有方案和资源需要对准目标的实现,顶层决定底层;二是数字技术赋能性,数字技术对智慧园区的赋能是 “智慧”的根本,通过数字平台融合创新 ICT 技术,向上支持应用快速开发、灵活部署,使能各行业业务敏捷创新,向下通过无处不在的联接做到云、管、端协同优化,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打通,支撑园区业务的智慧化服务体验和数字化运营;三是实际可操作性,顶层设计强调面向对象的场景设计,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缜密结合,园区各要素都需要紧紧围绕愿景目标展开,在愿景与现实之间绘制出一张具备实践可行性的 “蓝图”,并通过实践使之得以实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智慧园区的顶层设计,就是园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的“预”,是未来 5 年 ~10 年智慧化发展方向的构想,是行动纲领,更是行动计划。当前,伴随着技术的演进和落地成熟,智慧园区从理念走进现实。未来,顶层设计作为指引智慧园区背后之手,其高屋建瓴的发展理念、一以贯之的举措体系,对智慧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阐明智慧园区顶层设计的价值和必要性、明确智慧园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方法、理清智慧园区顶层设计的误
区,并结合华为实践案例,分享华为在智慧园区顶层设计的经验。
1 顶层设计的价值和必要性
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将复杂对象简单化、具体化、程式化的过程,涉及多层面的技术融合、服务联合、管理联动及实施协作,顶层设计的核心价值是从园区实际情况和业务发展需求出发,帮助园区所有者梳理和明确项目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即“在哪里、去哪里和怎么去”,通过顶层设计实现智慧园区统筹布局“一盘棋”,自上而下推进智慧园区的建设和后续运营工作,最终实现智慧园区的“珠峰之旅”。
顶层设计“灵魂三问”
如何准确、全面的洞察项目的智慧化需求?(在哪里),园区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而对人的服务往往有很多不确定性,不仅数字技术会不断发展,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园区的相关方有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如何在用户需求、园区业务和数字技术都在快速变化的宏观环境下,识别不同相关方的核心需求,以满足和超越他们对项目的期待,是项目面临的重点挑战。顶层设计的第一个核心价值是回答园区需求“在哪里?”,“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通过顶层设计综合分析园区的发展趋势、技术应用、标杆案例以及内外部需求访谈后,运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和提炼园区业务发展的智慧化需求,是园区智慧化建设的起点。 如何科学、系统地规划面向未来的项目愿景和目标?(去哪里),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明确的愿景目标来聚合项目全体人员的心智与各相关方的力量,整合内外部资源为项目服务,项目愿景是项目的战略意图,其正确性与合理性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决策与项目成败。顶层设计的第二个核心价值是回答“去哪里?”的问题,即在智慧化需求的基础上,围绕园区的业务发展,描绘出智慧园区未来的“蓝图”,统一思想,使园区智慧化建设都紧紧围绕愿景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最终实现预期的整体目标和价值。 如何高效、经济地实现预期的项目愿景和目标?(怎么去),现实和愿景之间往往隔着一道天堑,在明确“起点”和“终点”后,如何架起一座通往成功彼岸的天梯,更高效、经济、安全地实现目标,是顶层设计需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顶层设计一方面通过面向对象的方案设计,重构服务和体验流程,在综合考虑用户需求、技术可行性和商业价值的基础上,设计业务场景与应用,把愿景目标分解到可操作、可落地的业务场景;另一方面,在总体架构的指引下,以数字平台、全光 +IP 等数字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支撑业务运营和服务为前提,明确业务场景的实施策略、项目计划和成本匡算,使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顶层设计很好的解答了“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的问题,为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指明了目标和路径,实现园区产业创新生态集聚、提质增效管理、科学精细运营、绿色节能发展、品质企业服务及极致便捷体验等价值。同时通过智慧化场景的落地,逐步培育和构建数字化能力,支撑项目的数字化运营与管理,拓展未来增长空间。
2 顶层设计的方法
在充分了解顶层设计价值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华为基于丰富的项目实践和咨询经验,总结出智慧园区顶层设计“三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洞察与现状分析,通过内外部现状及趋势的深度分析,识别园区智慧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痛点和需求,确定总体目标和愿景。
第二步,园区智慧化蓝图架构设计,并通过关键场景设计和用户旅程串联,细化解剖蓝图设计中涵盖的智慧化功能点。
第三步,实施路径规划,分析约束条件和落地建设的资源需求,将蓝图总架构逐项、逐层分解,形成重点项目清单及投资匡算,确保实施规划与总体目标、场景设计内容保持一致。
顶层设计“三步走”方法
第一步:洞察与现状分析
剖析智慧园区建设的内外部因素,将园区内部的业务诉求与外部的宏观环境与洞察分析相结合。
从内部视角看,通过对园区各业务部门的深度调研,理解园区的业务战略和发展理念,梳理客户业务发展的痛点及需求,明确符合客户园区建设方向的智慧化顶层规划重心。
从外部视角看,全面洞察园区智慧化建设的上位政策、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发展应用、全球智慧园区建设最佳实践等,并结合外部专家访谈,开展潜在核心客群需求调研。其中,深度调研及分析核心客群需求至关重要,利用科学的调研方法如问卷法、观察法、互动法,深度挖掘及量化用户的真实需求。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对客群特征进行细化,并提炼出如简约便捷的访客体验、无处不在的高速网络等智慧化诉求,为项目智慧化场景设计及智慧化建设提供输入。如武汉某智慧科技园项目中,对核心关注的创新群体、留学群体开展调研,并对获取的 1000+ 条调研结果进行充分提炼,设计对应的智慧化服务和场景。
核心客群需求分析
通过内外部视角的综合分析,提炼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智慧园区建设建议与内容,总结符合园区业务发展和项目特征的智慧化需求,制定园区的智慧化愿景和目标,指导园区智慧化建设。
洞察与需求分析方法
第二步:蓝图框架设计
以智慧园区建设的愿景及目标为基础,以业务蓝图和总体框架为牵引,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根据智慧化设计原则,进行园区的业务设计和系统设计。
首先,面向园区各业务部门、B 端企业、入驻商户、消费者及居民等核心客群,根据人本设计、绿色低碳、技术前瞻、实用实效等智慧化设计原则,设计智慧化业务场景和理想用户旅程。理想用户旅程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运用 Design Thinking 和 Customer Journey 等方法,设计体验型的用户旅程,从而识别最优、最理想的智慧化场景,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如郑州某大型智慧商务综合体顶层设计项目中,围绕办公群体重点用户,设计理想用户旅程,识别办公群体所需的智慧化场景及服务,实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的设计,提供人本化极致体验,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用户旅程设计方法
其次,从业务场景技术实现落地的角度,明确支撑业务场景实现所需的智慧化能力、核心技术、软件系统及硬件设备等,从系统架构层面设计应用系统、数字平台和智能基础设施,形成与园区业务发展诉求高度匹配的智慧化系统框架,指导智慧园区落地建设。
图 16 蓝图架构设计方法
第三步:实施路径设计
基于总体蓝图框架,依据紧迫性、重要性、成熟度、经济性等原则,结合智慧园区建设的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与信息安全体系,设计智慧园区建设的实施路径。
首先,通过对总体蓝图框架的逐项拆解与解读,识别需建设实施的智慧化应用、平台及基础设施,确保落地建设内容与整体规划、场景设计等内容保持一致。
其次,基于业务紧迫性和实施难度划分智慧化建设阶段,并根据智慧化建设内容的功能属性,形成项目清单。如在上海某智慧城区顶设项目中,以业务紧迫度和实施难度两大维度为依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有序的项目实施计划,从而划分出最优先如数字平台、网络等一期实施项目,有序规划数字平台二期项目、智慧办公等次级优先实施项目,识别后期运营所需的会员管理系统等远期实施项目,指导后续项目实施。
项目优先级分析
然后,根据项目对业务支撑的紧迫性、客户实际诉求、资金投入等条件,制定清晰的近、中、远期实施计划、明细建设内容和投资匡算。
实施路径设计方法
依托“三步走”的科学规划方法,循序渐进地推进以用户为中心、价值为导向、可持续发展、创新的智慧园区建设。
3 顶层设计的核心要点
在理解了顶层设计的价值和方法后,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顶层设计不是在建一个“必然成功”的逻辑链,而是建立一个“最有可能成功”的逻辑链,这个过程中有诸多因素会影响顶层设计的效果,只有充分理解这些核心要点,顶层设计才能有的放矢,下面我们将这些要点进行分享:
要点一: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是一把手工程
一把手对智慧园区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园区智慧化的范围及深度。在项目中, “决策层选择战略,决定做什么,选择方向”。顶层设计为决策层选择方向提供方案,因此顶层设计过程中及评审阶段都需要一把手的参与,并由一把手最终决策是否立项及资金资源的投入,是否将智慧园区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的一部分。
一把手能平衡园区“规划 – 建设 – 运营”全周期涉及内外部各组织的利益,平衡效益与成本,均衡管理与执行。在立项后的执行落地阶段,各有所长各有分工,需要由一把手来筹建组织,融合业务及建设的人员,能力互补,共同开展园区智慧化工作。
一把手的决心才能最终推动智慧园区的落地。需要组织、流程的调整配合,需要一把手的决心把“ppt”变成“app”。束之高阁的顶层设计,没有执行落地,智慧园区只能是镜花水月。
要点二:顶层设计基于国家战略,承载业务战略
顶层设计围绕业务开展,以业务战略为输入,在符合业务战略的前提下进行设计。一方面业务战略是智慧园区顶层设计的输入。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是在业务战略的整体指引下,对智慧园区进行愿景目标及路径设计。没有业务战略作为输入的顶层设计,在方向上容易设计失误。另一方面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是业务战略在智慧化方面的系统设计。顶层设计承接业务的落地,通过对业务架构的系统梳理,明确园区的业务全景图,综合考虑业务需求、商业价值和技术成熟度,设计方案总体架构及实施路径,指导后续园区的智慧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提出“双碳”战略、数字中国战略、新基建发展战略,为智慧园区建设赋予了新要求和驱动力。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应充分响应国家战略,对智慧园区进行智慧化规划。以“双碳”实践为例,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应秉承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园区碳排放达峰的场景及技术应用,有序推进零碳园区建设。
要点三:顶层设计工作需要有专业的团队负责
智慧园区的顶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甲乙双方深度参与,群策群力,并与相关专业单位密切配合与协同,如建筑规划设计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商业策划等,通过大量的跨部门、跨领域沟通及协作,才能全面洞悉园区的痛点需求,共同描绘智慧园区的发展愿景。因此,顶层设计工作需要有专业团队负责,团队构成通常以顶层设计咨询团队为主,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团队、专业技术团队为辅,联合园区各业务部门及 IT 信息化部门等共同参与。
◆ 顶层设计咨询团队:拥有前瞻的战略规划眼光、扎实的专业能力,具备敏捷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并结合数字经济和“双碳”战略,系统性、结构化识别、有效拆解未来智慧园区不同用户的核心需求和潜在诉求,以及可能存在的痛点与问题,综合考虑用户需求、技术实现和商业价值,设计智慧化的场景方案,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领航地图”。 ◆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团队:懂市场趋势、懂用户痛点,懂领先产品,通过整合市场科技产品和连接服务,为智慧园区在海量解决方案中匹配最适宜的产品(如绿色、低碳、环保),是智慧园区建设的“方向指针”。 ◆ 专业技术团队:懂技术、懂架构、懂开发、凭借深厚的基础架构、软硬件能力、丰富的园区的服务经验,帮助园区更敏捷、更高效地开展智慧化建设,是未来智慧园区建设的“坚实保障”。
要点四:顶层设计是否必选
原则上,建议智慧园区建设前都进行顶层设计,但顶层设计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建设项目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
对于建设体量大、投资金额高、业务多元化、综合性强,有战略发展诉求等特点的智慧园区项目,在建设前需要进行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把项目需求与行业发展、技术应用和“双碳”战略等结合,有效指导项目的智慧化建设,顶层设计是对建设投资的一种保护。
对于体量小,投资金额较低、业务单一等特点的项目,这类项目为单功能的优化,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建设。建设方可以进行一个精简版的顶层设计,以短平快为主。
4 顶层设计实例
武汉硅谷小镇科技园
武汉硅谷小镇科技园位于东湖高新区,占地面积 1.48 平方公里,建筑面积 240 万平方米,是武汉市创建美国硅谷与中国光谷之间“双谷合作”,搭建中美科技企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旨在围绕未来科技产业,协同发展高端商业、文化教育、国际人才社区等功能区,打造创新增长极,处于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 “弓箭支点”的核心地位。
顶层设计需求调研阶段,组织 30 多场内外部深度访谈、收集 1000+ 份潜在客户的智慧化问卷,系统化地收集硅谷小镇科技园智慧化需求,在现状与需求分析基础上,制定项目的智慧化愿景和总体建设蓝图,并围绕办公、商业、社区等核心业态,充分运用用户旅程等方法,设计创业群体、办公群体、消费群体、常住群体和数字运营团队等重点对象的用户旅程,分析每类用户在业务中的痛点与要求,从园区服务和园区管理等维度进行智慧化场景方案,以及相应的 IT 架构等设计。
武汉硅谷小镇智慧化愿景
基于顶层设计,落实科技园区数字平台、全光通信网络、智能感知设备、及精细治理智慧化建设与部署,打造硅谷小镇前瞻基础实施能力、高效数据运营能力、全面产业支撑能力和极致服务体验能力等“四大数字化”能力体系,助力实现“创芯产业基地”、“低碳生活中心”、“时尚风向地标”目标定位,打造“光谷对望世界的科技窗口”。
硅谷小镇科技园实施策略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慧”展出新,打造国际会展新高地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位于天津市津南区海河中游南岸,是商务部与天津市共建的国家级会展中心,是继上海、广州之外的第三大国家会展中心。国家会展中心(天津)规划可用地面积 1.31 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 138 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 40 万平方米 , 室外展览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是中国北方展览规模最大、配套设施齐全(集展览、会议、商业、办公、酒店功能为一体)、使用体验最佳、全球领先的绿色智慧创新型会展综合体。
通过顶层设计收集和梳理会展中心各角色的智慧化需求,规划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智慧化愿景、业务服务场景、运营和服务平台、技术解决方案及实施策略与计划等,指导项目实施和落地,满足未来业务规划发展的要求,并符合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智慧化顶层设计流程及项目框架
需求调研阶段,项目组充分研读十余篇规划 / 行业报告、进行 10+ 场专家访谈、分别从用户需求、场馆定位、基础设施、用户体验和管理运营等维度深入研究国内外优秀案例,从“好用”、“用好”等角度总结其智慧化亮点,开展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的智慧化顶层设计。
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需求总结
天津国家会展中心智慧化愿景
围绕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智慧化需求和愿景,充分运用 Design Thinking、Customer Journey、Use Story 等方法,从观众、参展商、服务商(搭建商 / 主场)、主办方、场馆方等角度出发,分析每类用户在会展业务中的痛点与要求,并提出会展服务 ROADS 用户体验模型,梳理并形成会展中心的业务架构,为会展中心的智慧化建设指明方向和内容。
会展服务 ROADS 用户体验模型
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业务架构
在建设过程中,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以顶层设计规划的业务架构及建设内容为指导,开展智慧化建设,方案架构如下图:
天津会展中心智慧场馆解决方案架构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通过成立智慧化领导小组,由监管层、核心层及实施层三层构成,充分支撑项目交付中重大事件决策推进,确保了整体方案的建设内容、成本、进度及质量的整体把控。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智慧化工作组组织架构
集成项目建设中,涉及大量不同厂家、设备的集成验证。 充分利用华为苏州openlab 实验室集成验证能力,对于项目中经智慧化领导小组确认的功能清单,采用“苏州实验室 + 现场 + 远程验证”的方式,有效保障项目进展。
集成验证策略
在智慧化领导小组的有效协调指挥下,整体项目建设历经 13 个月实现上线试运行,并于交付验收 2 个月后成功举办了首展。
集成交付计划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基于智慧园区数字平台及联接的建设,使场馆空间及设备可以通过数字孪生的方式进行数字化管理,高效支撑基于一张图管理的运营目标实现。一期全量接入包含国展配套所有设施设备,9 大类工程、57 个子系统、 6 万 + 设备终端以及 10 万 + 信息点位。
场地及设备管理场景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基于 BIM,不仅实现设备设施全量接入的运维管理,还实现了可视化运营,在设备故障告警后,告警点的 BIM 信息及上下游设备关系自动弹出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可关联周边摄像头,做到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运营。
基于 BIM 的智慧应用概况
基于 BIM 的智慧应用成效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展馆具有总体面积大、展馆数量多、承载功能多等特点,因此在智慧化建设和运营到位后,通过智慧园区持续运营,不仅能为外来参展商、参展观众提供更好的体验服务,也能提高内部各部门的工作协同效率,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从而大大降低在展会期间遇到各种问题的概率、降低运转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2021 年首展面积 21 万㎡,参展商为 497 家,参观观众 225080 人次,论坛170 场,论坛及会议 3.6 万人。首展的成功举行,依赖于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领导非常重视场馆的智慧化运营工作。在运营规划初期,就成立了智慧化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关运营组织体系,发布了运营相关制度,制定操作流程方法以及监管指标,确保智慧化运营措施落地。
◆ 组织架构层面,依据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智慧化运营总体战略,明确各部门的配合关系以及各层级的管控关系 ◆ 权责划分层面,依据智慧化运营的目标范围,制定边界清晰的角色和职责划分,防止因职责边界不明或权责不匹配导致的相互推诿、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 ◆ 人才配置层面,明确组织或岗位的人员编制计划,以发挥员工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标,将合适的人才配置在合适的岗位 / 部门。 ◆ 能力要求层面,细化组织及人员配置需要具备的能力以满足运营需求,以支撑组织整体的智慧化战略目标地实现。
智慧化运营范围与目标
依托智慧园区数字平台 & 智能运营中心(IOC),运营部门在不同阶段逐步拓宽智慧化运营范围,从基础服务运营、配套服务运营再到核心业务运营,逐步构筑运营能力,直至完全覆盖。通过持续运营,保障会展业务和数字场馆运营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创新会展业务模式,并持续提升智慧化会展服务体验。
以展会物流车辆管理场景为例,传统的会展物流车辆调度,需要依赖人的经验进行计划排班,并且在会展中心各出入口安排大量人员引导,确保交通顺畅。智慧园区运营后,依托数字平台,明确各岗位分工与职责,通过各系统联动,实现了物流车辆智能调度、车辆位置可视化、车辆异常自动预警,动态管理与监控,有效提高场馆物流车辆运营效率。其物流车辆管理场景适配方法如下:
1、梳理业务场景及涉及的岗位职责
梳理物流车辆管理业务场景,明确涉及到的业务岗位为 IOC 调度员、入口调度员、出口调度员,识别相关业务动作,明确岗位职责,如车辆预约审批、入口发放车证 /GPS 终端、车辆全程管理监控、出口回收车证 /GPS 终端等。
2、明确业务流程及关键活动
结合智慧园区平台功能,定义物流车辆管理场景的操作流程及对应的执行角色,明确对应的岗位职责及需具备的技能要求,以支撑会展中心日常运营操作活动,如 IOC 调度员,需要熟悉智慧园区平台功能及相关应用审批操作。
在规范正常的物流车辆管理活动同时,也针对异常场景,如道路偏离、车辆故障、人车事故等明确对应的异常处理流程。
3、制定“运营指标”,开展运作管理,持续优化
为了更好落地智慧园区平台功能,提升会展中心物流车辆管理运营效率,制定了相关场景 KPI 指标,如物流车辆预约审批及时率、物流车辆等候区等待平均时长等指标,通过持续运营,迭代优化完善,更好的保障会展中心业务的有序开展。
车辆管理流程适配
同样,对于减少能源消耗,保障用电安全的场景打造中,首创应用了智慧展位箱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可视化全盘掌握场馆展位箱的用电情况,可远程控制及问题回溯追踪,有效保障施工期间、开展期间的用电安全,杜绝展位电器火灾的发生。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通过智慧运营,打破了业务部门的分散独立运作模式,主动调整组织、战略、技术、流程等,有效联通了相关部门和角色,开展会展园区运营变革。基于自身的运营经验,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也联合华为,发布了《智慧会展运营解决方案》,介绍了会展行业的发展趋势、智慧会展运营解决方案、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智慧化运营实践及对智慧会展运营未来展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