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统管”的本质,是通过流程变革、技术支撑、线上线下协同,不断提升城市的“智治力”。通过发现城市治理当中的关键问题,并对准这些问题,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的目标,形成横向整合政府各委办局,纵向拉通各区、各街镇,有效进行统筹管理和跨部门协作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帮助政府客户实现“智能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释放智慧城市建设的价值。
华为城市智能体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以智能和协同为宗旨,借助数字化管理手段,通过数据支撑和分析、理顺处理流程、驱动线上线下协同,助推“一网统管”,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一网统管”将城市运行“全场景”信息连成一体,可“全天候”积累流程中每一个信息,打破单个体系,打通行业界别,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判断,产生全新认知,创建“全价值”。
城市智能体——让城市“可感”、“可管”
城市首先是物理之城,城市各类基建构成城市物理基础,通过对城市数据资源的应用,实现效率提升和资源节约,城市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其中,智慧城市建设追求整体布局而非单纯叠加先进技术,“以人民需求为目标”是城市建设的方向。华为认为利用数字技术对城市各类场景进行判断和治理是智慧城市成功的基础,科技让城市治理颗粒度愈发精细,助力城市管理实现可管与可感。
城市智能体聚合了联接、云、计算、AI、行业应用等数字技术,构成一个云网边端协同的一体化智能系统,再融汇、治理城市全域数据、做好持续运营,从而让城市顺畅运行、均衡发展、自我优化、生生不息。
城市智能体——夯实“一网统管”技术底座
实现城市“一网统管”,智能系统的“感、传、知、用”四部分缺一不可。通过全场景感知,构建立体化感知体系,借助网络联接实现数据高效传递、数据汇集。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AI技术等进行智能判断和任务分发,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业务应用精准执行、任务高效闭环。
智慧城市建设中被广泛作为目标架构的城市智能体也由四部分组成,即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可提供“全场景智慧、全要素聚合、全周期运营”的能力;这恰与“一网统管”所需要的技术架构和能力对仗工整、全面耦合,可以说城市智能体是最适配“一网统管”业务的技术架构。“一网统管”正在成为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手段,提升广大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新范式。
多城落地城市智能体,夯实数字化转型之路,提升“一网统管”能级
城市智能体已助力上海、深圳、广州、苏州、佛山等多个城市开展“一网统管”实践。
广州市白云区围绕“指挥、监测、管理、服务、安全”的定位,高标准建设了“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汇聚1680类60亿条业务数据、20万个物联网设备,针对跨部门、跨领域的应用场景,初步实现“一屏观白云、一键连指挥、一门办业务、一网统管理”。
上海黄浦区城运中心打造“一网统管”平台,依托城市智能体技术底座,连通公共安全、公共治理、公共服务、经济运行等各方面数据,用数字技术克服城市精细管理中的难点、顽疾,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智慧。
苏州工业园打通汇聚园区31个部委办局及相关单位共计43个信息系统数据,以视频AI对河道进行监管,实现对河道内乱扔垃圾、倒排污水等场景自动抓拍、自动报警,促进社会综合治理精准化。
佛山市禅城区整合资源,多格合一,打造社会综合治理平台,数据填报效率提升50%以上,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闭环。
黄山市打通市民热线、河长、城管、环卫等环节业务,依靠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集信息整合、可视化分析及决策于一体,量化责任到区县,推进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
在张家港,基于新一代云计算中心,城市数字平台,城市运行中心打造的城市智能体使能城市智慧升级,张家港正逐步成为县域智慧城市标杆。
华为企业BG高级副总裁薛铭、一网统管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李长顺:一网统管助力政府数字化转型
以下为薛铭、李长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第五届深港澳大数据论坛上的演讲内容:
【薛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早上好!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华为公司和中国政府做的一网统管的数字化实践,我叫薛铭,在华为公司工作了很长时间,前十八年在研发体系,从2000年开始我就从事设计研发管理工作,第一年到企业业务以后,我们公司叫质量运营,实际上就是管理。我从事了很久的管理者。李长顺是我们公司一网统管首席架构师。
【李长顺】:很荣幸以特别特殊的形式跟大家演讲,我今天会以技术的视角跟薛总完成这个演讲,谢谢大家。
【薛铭】:为什么设计这个环节?华为公司数字化转型内部叫管理变革,数字化转型是生产力的变化,先进的技术、互联网的技术、5G的技术、AI的技术、大数据的技术改变生产力,真正的改变、产生的价值是生产关系的改变,我们想从这两个视角共同和大家探讨一下。
我讲两个例子:第一,今年我们海外的同事回来到广州隔离,按照规定隔离要分开,他老婆带孩子在一个房间,他在一个房间,但是不能见面,他就很为难,两个小孩他老婆照顾不过来,当时求助到我们这里,我们就给他一个建议,打12345的热线。他们在12点的时候给广州的12345打了热线,12点05收到短信,三个以后,经过工作专班研究一致同意你们同住,就调成夫妻两人同住。他没想到效率这么高,能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请长顺介绍一下。
【李长顺】:技术上他做了两件事情,12345热线首先完成从语音到文本的转换,基于LNP技术可以把语义解析出来,基于语义可以很精准的推荐,12345的求助应该是哪个属地、哪个部门处置更高效一些,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二是我们做处置推荐根据我们识别的标签以及部门属地和三定方案,当到达一定的执行度,有80%执行度我们可以完全脱离,完全智能化派单,12345的热线部门智能派单率可以达到80%,正是由于技术的加持可以将处置效率从原本的三天完成受理变成三个小时完成处置。
【薛铭】:南通有一个妖风把飞机刮得转了一圈,也不叫龙卷风。这个风也刮到上海,几百人滞留在码头上。当时政府处理事情,他们做了四件事情:一是交警把交通堵塞的大巴疏导出来;二是一百辆大巴拉乘客;三是当地居委给他们派水、食物;四是区领导慰问,这是四个不同的部门协同,最后他们花了一个小时五十分钟,最后一名乘客送上大巴。我们请长顺讲讲如何能做到这一点。
【李长顺】:这个案例技术层面上来看是解决部门之间的协同问题,技术上做了三件事情:
梳理了一下全量的事项,我们跟客户梳理670多个事项,将近1700多个情形,基于这个情形我们结合各个部门的处置规则和职责,把所有的处置,每个事项的处置流程全部流程化、电子化,可以快速的编排,这样的情形出现可以快速的基于实时编排流程,部门协同的高效可以体现出来,这个过程中可以快速的调动这么多部门处置这件事情,而且还多做了一件事情,还做了规则的数字化,编排这些流程的同时编排好每个流程的处置时限要求是什么,可以一个小时五十分钟完成处置,是因为处置设计里要求的是两个小时。
【薛铭】:流程的预案设计了时间SOA的要求,这些都是提前设计好、提前排练好的。
华为公司把常务董事CIO陶总这十几年内投入到数字化在得到上开了课,198元/课,将近39100多人在学习,他很多的观点在数字化转型有很大的帮助,他提出过五转,数字化转型不是建数字化的系统,郭院士讲我们不是做一个工程,而是管理变革,华为公司一直在做这件事情,陶总把它总结出来。
怎么转?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知道技术铁三角,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基础,数字化转型光有数字、光有数据是不够的,数据有算力,我们要建服务器和算力,光有数据和算力,背后要有算法,就是我们俗称的算法,要把它整合成可以发挥作用的系统。
要结合管理的铁三角,我们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有什么东西可以用、可以上,实际上要问你有什么想法,我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把想法变成算法,最后想法变成算法以后形成办法才能最终变成解决客户的问题和形成客户的价值,这块在华为内部也经历了痛苦的过程,我们跟很多客户合作的过程中都被客户进行批评和引导,我们上去会说我有啥给你,而不是你要啥我们共同解决问题。做技术的人要更多了解这个关系才行。
【李长顺】:刚才薛总讲了管理视角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是什么,数字化转型一直是讲业务、管理和技术创新驱动的过程,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转型也很简单,我们去打开看体系,怎么去定义业务对象、怎么定义业务过程,以及怎么定义业务规则,并且把这三个做好数字化。
我们进行业务对象数字化的时候有两步,我们可以建立与物理对象的数字映射,可以实现把记录变成数据,数据由离散变成集合,先有是第一步,第二步就会进入怎么能让有的数据变得更加有效,从信息到智慧的过程。能基于数据驱动做数据分析和算法分析。
我们在过程数字化里,我们首先要解决的第一步就是从线下搬到线上,搬上来以后第二步才会想怎么进行优化和部门之间的协同,提升端到端的业务效果和业务的体验。规则上当我们有了对象、有了流程以后,有些东西是可以增强的,有些东西是可以形成算法辅助的,首先我们要把专家的规则放到线上,把规则标准化固定到系统中。二是通过更加智能的方式让这些规则自动的执行,甚至让某些确定性的业务可以自动办理,这是我们认为这是最核心的技术转型。
一网统管我跟大家细致分享一下在数字化业务对象、业务流程、业务规则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我觉得最核心的是对象数字化,之前陶总在讲华为数字化转型特别喜欢举两个例子,业务对象的定义决定整个数字化的方向,如果你是货运公司,你的业务对象是什么?如果你把业务对象定义成集装箱,定义成工作的人,那你就是基于这些点的数字化转型,如果把这个货运公司的业务对象定义成航线,它的所有流程就变成了一条条航线激活,怎么更加有效、更加高效。比如说求职网站,它的数字化转型业务对象是定义在来网站求职的人员,数字的流程的代谢率怎么样,帮多少人解决问题,业务对象定义成职场人的一生,他就要想更多的,比如说怎么吸引人才,怎么来分析它的职业路径对不对,甚至可能比某个公司更了解这个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人才在哪儿。
一网统管的业务对象一定不是我们的事项,也不是我们的部门,上海一网统管讲的是线上、线下高效处理,我们一直说数字化转型需要一把手工程,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组织打通的问题,有一个特别核心的点,要高屋建瓴的指明方向,一网统管业务是从发现、分拨、调度、处置、分析的全流程数字化,要把这里涉及到所有的对象细致的定义出来,比如说仅仅一个井盖有30多种情形。只有把对象让它活起来,我们才知道这个流程中,不断的处置过程中知道它的规则,比如说清楚的知道基于这样的业务对象流程,能很容易知道到底哪里漏水,到底最近的热点问题是什么,我们怎么通过AI技术实现。
我们认为很多流程是不可复制的,规则、算法很多都是可以复制的。上海说你可以说这是带到别的地方,带着我们已经沉淀的事项和基于各委办的权责清单形成的处置流程,在处置流程中的规则、算法怎么智能化使能,这些可以带到别的地方,这是形成过程数字化以后怎么做技术上的复制。总有30%复制不了,比如说薛总讲的案例,崇明岛的案例如果真的有一些伤或是其他的情况,我们可以提供可视化编排工具,可以在原本的流程基础上,快速实现新规则接入新流程的过程。我们在对于数字化、规则数字化不断完成一些预案,完成一些流程,实现流程的优化,同时流程和预案的执行中不断的改进我们的规则,进而推升体验的升级。
【薛铭】: 通过城市自己的统一建设实现政府一网通办,对于产业的服务背后也离不开政府的高效,对政府的效率和市民的感知,包括对企业的感知都离不开管理变革和管理提升,我们认为一网统管是智慧城市非常重要的牛鼻子。
什么是一网统管?大家可能听到过很多,切入点和抓手就是事件,流程的定义不是每个部门的职能定义,而是通过事件+情形,用事件上报、分拨、闭环,整个驱动各个部门的协同,拉通里面的数据、拉通里面的线上、线下协同,整体上是流程的协同、组织的协同和机制的协同,通过这样的方式,事件和情形是可以一件一件做,不是把所有的数据汇聚起来,所有的系统打通,而是事件的推动,我们用一个一个能产生效果的单元打通原有已经建好的系统和已经存在的数据,可以形成效果、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组织的保障非常重要,需要有一个地方汇聚技术铁三角和管理铁三角,要汇聚管理职能落地。要求同层级的职能部门要高办级,还要变成类平台,不是单独的部门形式,这是非常深有体会。我管的部门就是干这件事情的,定义流程,做IT系统支撑整个内部业务的高效运作,把它运营起来,我很能理解通过这样的组织设置,建智慧城市不仅是大家参观一下、拍一下,领导走了就关了,因为费电,是不是每天需要在上面运营的。通过城运中心,所有事件的调度、所有风险的管理都在这个机制和中心里完成。买的人就是用的人,原来信息化是做购买人决策,使用是各个业务系统的人,以后买的人、用的人,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买什么用的时候不断的迭代,系统越来越好用。
三级协同也有很多协同的流程,把市层面、区层面、街道层面分离、协同都汇聚到一起,原来是条线下命令,现在通过汇聚以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可以实现,这样的组织设计是我们能够做一网统管非常重要的莫华,也是一网统管做成功非常关键的一点。
【李长顺】:一网统管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牛鼻子,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技术上看,一个抓手级的应用做得更实时,牛鼻子不能做得太大,把它做成一头牛,这头牛一定是机警的,我们进行牛鼻子建设的时候,心里有蓝图做牛鼻子。我们进行一网统管建设的时候,他会形成统一的身份认证、在线的沟通工具和机制,会形成数据的流转机制,但是这个不是只给一网统管做的,华为从2020年发布城市智能体,一网统管是城市智能体的一个业务场景,它也是城市智能体的实例,一网统管的场景把整个体系化前移,包括在各个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时候,我们对准用户,我们面向场景,我们得搭建平台,要以全市整体性的视野看待这件事情,更好的辅助政府数字化转型,实现一体化的效率提升、体验的提升,进而带来流程的创新,这是我们进行技术架构上的逻辑。
【薛铭】:华为以客户为中心,城市数字化是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一个企业、政府去合作。瞄准解决客户问题带来价值,客户价值是要合作双赢、共赢的,要更多的伙伴共同成长,不断的瞄准一个一个事件、一个一个情形、一个一个场景做深、做透、创造价值,不断的迭代、不断的发展,能带来城市治理的效率提升、模式的创新,长期来讲要形成这样的机制。
希望大家可以携手起来,包括各个地方的政府,开放、共享,共同围绕新型城市化和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共同努力,应对天灾、应对人祸,很多时候对城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提出有韧性的智慧城市。
这就是我们最后想说的,数字化转型一网统管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数字化转型需要共同推动、共同努力,谢谢大家!